台海軍演︱從封鎖金門到封鎖台灣 下一場長期「炮戰」正在醖釀?
解放軍對台展開「重要軍事演訓行動」已推進至第三天的「對陸打擊、對海突擊」項目,首兩日則展現精確打擊、區域拒止與制空制海等能力,從中能夠看出演訓安排邏輯的時序性。其中首日的演訓內容,一般將之與1996年「台海危機」進行比較,在層級與規模都大為升級;然而就「實彈射擊」而言,要想看出其背後的政治與軍事涵義,或許1958年的「金門炮戰」是更適合的比較對象。
金門炮戰:「台灣太遠打不到」
1955年3月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生效,美國大幅增加軍事援台,例如派出美軍協防台灣司令,美軍駐台軍事顧問團擴編到2,600人,美國空軍第十三特種航空隊進駐台灣等等,並在政治上推行「兩個中國」主張,致使台海局勢從1957年重新緊張起來。
為了兜底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範圍是否包括金門、馬祖在內,同時希望達到讓美軍撤出台灣、國民黨軍隊從金馬撤退的效果,毛澤東提出「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炮擊金門」戰略。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福建前線部隊奉命向金門大規模猛烈炮擊,兩個多小時就發射炮彈近3萬發。
當時中共選擇以金門、馬祖作為牽制美國的「絞索政策」對象,其中也是考量到自身條件的限制,一來有財政方面壓力,二來如同毛澤東在8月23日召開的政治局常委會上所言:「台灣太遠打不到,我就打金、馬」。
毛澤東這句話所代表的客觀現實是,解放軍為了此次炮戰,集中32個炮兵營與6個岸炮連,各種口徑火炮439門,口徑涵蓋155毫米、152毫米、130毫米或122毫米,使用的火炮包括加農炮、榴彈炮、加榴炮。其中主要的炮兵裝備,包含M1943 D-1 152毫米榴彈炮,此乃蘇聯紅軍於1943年推出的新鋭火炮,最大射程約12.4公里;此外,還有M1937 ML-20 152毫米加榴炮,則是蘇聯紅軍所開發的第一門加榴炮,是解放軍炮擊金門的主力炮種,最大射程約17.2公里。
要知道,若以廈門起算,到小金門島直線距離只有3公里,到大金門島距離為10公里,雖然金門全部涵蓋在解放軍火炮射程範圍之內,但確實像毛澤東說的「台灣太遠打不到」,體現了當時解放軍武器裝備的弱勢。不過,就算有此劣勢,至10月5日宣佈暫停炮擊時為止,雙方經過四次大打、83次中小打和上千次零星炮擊,中共還是做到了封鎖金門、退卻美國「戰爭邊緣」政策的目的。戰史學者評價,「使美國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
實彈射擊:覆蓋全島與東部外海
時光拉到64年後的2022年,同樣是面對佩洛西(Nancy Pelosi,又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等美國高階政客在台灣問題上的尖鋭挑動,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島周圍劃設了六大演訓區塊。並於8月4日下午分別針對台灣海峽東部特定區域進行遠程火力實彈射擊訓練,以及針對台島東部外海預定海域進行多區域、多型號常導火力突擊。
先就遠程火力來看。內地軍事專家張學社認為,此次展現出解放軍遠火裝備兩大特點,一是打擊精度高,使用制導裝備對提高其打擊精度有很大幫助,可以說想打哪就打哪;二是機動性強,全部使用野戰高機動車輛,車停下來就能打,打完就能走,打擊的突然性比較強,生存能力也比較強。內地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少將也認為,「反映出陸軍遠火系統射程可覆蓋台灣全島,我們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想怎麼打就怎麼打」。
從東部戰區釋出的影片來研判,解放軍可能出動了PHL-191型遠程火箭炮,是解放軍陸軍目前最先進的遠程打擊火力之一,關鍵性能指標遠超過最近在俄烏衝突中大出風頭且台灣已下單等候中的的美國「海馬斯」(HIMARS)火箭炮。據悉,該型火箭炮如果使用大口徑的火箭彈,最大射程已經可以達到480至500公里左右。
解放軍火箭軍指揮學院指揮系一級教授邵永靈8月4日撰文指出,「中國人是把遠程火箭炮給『玩明白了』」。她強調,即便淘汰了東風-11系列彈道導彈,「我們的遠程火力反而是不降反增,03系列遠端火箭炮和191式火箭炮的最大射程和精度,都絲毫不遜於近程彈道導彈」,尤其是「750毫米火箭彈」的射程,將達到600公里以上,「與火箭軍部隊的『東風-15』彈道導彈不相上下」。她在8月6日的另一篇文章標題《對付台軍無需「東風快遞」,用遠火就夠了,500公里射程覆蓋一切》,更是直截了當的說明了現實情況。
邵永靈認為,「我們的遠程火箭炮已足以在台灣東部區域灑下『彈雨』,阻隔任何潛在的外部勢力由此方向對台灣的馳援。」另外一位內地軍事評論員宋忠平也持類似的看法,他提到解放軍遠火力量具備精度高、射程遠、成本低廉等特點,可以從大陸發射,跨越台灣海峽打擊台島前沿陣地目標。「這些目標如果選擇用常導力量施行打擊,有些『殺雞用牛刀』,並且成本相對高昂。而依靠廉價、精準的遠火力量,可對這些目標進行飽和式的覆蓋『面殺傷』。」
再就常導火力來看。此前《香港01》即做過深入分析,指東部戰區火箭軍部隊針對台灣東部外海,發射「多區域」、「多型號」的常規導彈,專家推測有可能包含最大射程約800公里的東風-15B近程戰術彈道導彈。按孟祥青的解讀,解放軍今次演訓發射的導彈「首次穿越台島,而且是穿越了台灣的『愛國者導彈』密集部署的空域,同時是在美國『宙斯盾』眼皮底下精準打擊目標。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軍隊已經解決了在遠海遠域,看得見打得準的問題,反映了我們武器裝備性能大幅提升。」
宋忠平也提出其觀點,他表示「不同目標區域、不同常導型號」,展示出東部戰區火箭軍具備對多個目標進行飽和攻擊能力,對方無法攔截。另外,設置在海上的靶標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移動的。結合解放軍獨步全球的「彈道導彈打水面大型艦艇」能力,這次演訓清楚地讓域外勢力清楚,如果想插手台海事態,其水面移動目標將無處躲藏。
以史鑑今:「總是使你不安寧」
將解放軍此次實彈演訓「遠程火力」與「常導火力」兩者結合起來理解,台灣軍事評論家高雄柏在接受《香港01》記者專訪時便強調,其演練目的在於突出「反介入/區域拒止」的能力與戰略意圖。換句話說,解放軍既要藉此向外界展示對台灣及其周邊火力的覆蓋能力,同時還透露出其「封鎖台灣」的第一步,即切斷美國或日本等海外干涉力量可能馳援路線,甚至阻擋美國航母戰鬥群靠向台島東側的可能性。
總的來說,回顧歷史的用意,在於透過金門炮戰以史鑑今,當時解放軍只能夠使用常規火炮,且最遠射程只能夠達到金門,現在卻已經可以輕鬆覆蓋全台,東風系列彈道導彈還能從大陸本土發射到台灣東部外海,也就是可以針對美國來自關島和菲律賓方向的軍艦。這次其中一個演訓區劃設在台灣北面海域,推測除了是針對基隆港之外,更重要是針對來自北面的日軍和駐日美軍。
解放軍實現了從「封鎖金門」到「封鎖台灣」的「大躍進」,從當年金門炮戰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總是使得你不安寧就是了」(毛澤東語)來看,在當前的總體形勢下,已有不少聲音推估未來中共對台軍演可能常態化。是否也意味着,下一場長時間的「炮戰」已正在醖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