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習近平出席香港慶典 慣例之外還有三重意涵
根據新華社6月25日消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將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考慮到疫情因素,雖然不少媒體仍在猜測「出席是否意味着到港」,但就其本身而言,至少有三重意涵值得關注。
首先,逢五逢十的香港回歸周年日 ,恰恰也是特區新一屆政府就職典禮,故國家最高領導人到港出席慶典活動,已經是回歸以來的慣例,但今年是25周年,在慣例之外,亦增加了一重意涵,因為鄧小平承諾「五十年不變」,走到了中期時刻。
為什麼「五十年不變」的中期時刻非比尋常?一方面是承上啟下的符號意義;另一方面則是系統回顧、總結並反思治港經驗與教訓的節點意義。基於這樣的承上啟下與全面回顧,25周年不同於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二十周年之際的「總結上一個五年」、「着眼下一個五年」,而必然需要將對香港問題的思考放在「過去二十五年」、「未來二十五年」,以及「2047之後怎麼辦」的維度上,這也是習近平今次講話備受關注的原因所在。
《香港01》去年11月曾發表文章《在「五十年不變」的中期 追問香港「遺留問題」》中寫道,在這樣的時刻,有必要繼續追問香港的「遺留問題」,既是對過去的思考與總結,也是作為香港再出發的前提與基礎。
其次,這樣的符號和節點意義,既有中共一貫的政治傳統使然,也是因應於香港的現實,當「五十年不變」走到了中期時刻,再加上香港過去幾年發生的大小事變,人們也不免追問和疑惑:五十年之後,「一國兩制」還可持續嗎?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表示,「五十年不變」是一個哲學概念,不是一個數字,只要「一國兩制」能夠按照正確方向行穩致遠,就不會變。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沈春耀5月27日在基本法法律論壇視像發言時亦談到,「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只是形象化說法,應理解為首五十年「不能變」,五十年後就是「不需要變」。
不管是夏寶龍的「哲學概念」還是沈春耀的「形象化說法」,都還在鄧小平當年論述的延長線上。在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鄭陳蘭如基金憲法學講座教授陳弘毅看來,討論「一國兩制」的可持續性是有先決條件的,也即「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經濟繁榮」,「試想如果我們現在是於2014年的秋天,『佔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那麼,我們對於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可持續性,應該會是十分悲觀的;同樣地,如果我們現在是於2019年秋天,看到遍及港九新界的暴亂愈演愈烈,我們肯定會覺得,一國兩制在香港是沒有可持續性可言的。」
隨着香港國安法落定止暴制亂,修改選舉制度堵住管治權旁落風險,新選制下的三場選舉順利進行,「一國兩制」的可持續性討論有了基礎和先決條件。可以說,二十五周年,具備了進行前瞻性研判香港「二次命運」的天時、地利、人和。而習近平今次出席香港慶典,尤其是期間的講話,無疑將為這樣的疑問與討論指明大方向,並做出新的政治承諾。
最後,雖然按照官方表述,香港已經「由亂轉治」,接下來的目標是「由治及興」,但回到政治現實,現在的香港,雖然看上去「不亂」了,馬照跑、舞照跳,但還未真正「由亂轉治」,修例風波的陰霾還在,疫情帶來的衝擊還在繼續,殖民統治遺留下來的認知陷阱還在,恐共、反中的情緒和土壤也還在。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的角色和定位是什麼?如何才能「發揮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接下來如何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經歷過大小風波衝擊的香港,迫切需要這樣的方向感、確定性,而這,也是習近平今次對港講話的重點。日前,有建制消息即指,習近平將發表重要講話,談及「一國兩制」發展,其中一大重點是香港創科,特別可留意中央近期出台的《南沙方案》。
回看過去二十五年,不只是香港自身之變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料,香港之變背後的中國之變,也讓整個世界猝不及防。今天人們回看與總結時,雖然理性上知曉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假設,但感性層面仍不免感慨:如果2015年的「8·31」方案沒有被戲劇性否決,香港今天會不會不一樣?如果港府2019年沒有啟動修訂《逃犯條例》,香港今天會不會也不一樣?在諸多偶然性之外,「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註定無法偏安一隅。接下來,在「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下半場,香港如何繼續扮演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試驗場角色,依然任重道遠,依然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