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員工猝死 問責資本恐指錯人
1月4日,跨國科技巨頭Google成立Alphabet(谷歌母公司)工會的消息震驚輿論,有觀察者認為,大型科技公司成立工會像是一個清晰的信號,表明過去幾年,美國的員工維權行動已席捲硅谷。
就在同一時間,中國網絡上最熱的事件之一是中國電商平台拼多多的員工加班後猝死的討論。勞資糾紛,工人維權,「打工人」吐槽「資本家」,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社會體系之下,這種現象都在密集出現,併成為當代社會最具關注度的矛盾之一。
如果從一部紀錄片的角度來看這兩起事件,當谷歌員工宣布成立工會引發輿論討論科技領域權益規則是故事高潮時,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就像是前者的前情,同一時間發生在不同時區的故事互文。
更具體地展現是,此前有網民在內地網站知乎爆料:一名供職於拼多多旗下位於新疆地區多多買菜業務的22歲女性員工,2020年12月29日凌晨1點半(新疆時間2020年12月28日晚上11點半)下班途中猝死。
年輕生命在加班文化中的消逝令無數網友惋惜,但這種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悲劇此次引起更大爭議的緣起是,1月4日,名為「拼多多」的知乎賬戶在這則帖文中發表回答稱,「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此番言論對公眾的冒犯已經遭受中國輿論多日圍攻,「血汗工廠」「中國資本家已經不滿足於壓榨打工人的時間了,開始剝奪她們的生命了。」連中國官方的聲音也出來定調「拒絕『拿命換錢』」。當然,輿論可以就拼多多對生命的漠視打板子,也可以痛心疾首地指責互聯網加班文化,但是道德指責之外呢?戳心的現實是,拼多多的回應足夠冷漠,投射到現實層面卻令人無法反駁。
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體制的變革不僅全方位地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還在個體與集體的關係變更中極大地影響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生產力的解放極大地激發了社會活力,中國民眾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也一躍進入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陣列,同時不同世代從崇尚集體價值向個人價值的實現轉變。尤其這種價值觀體現在互聯網領域,更加規則化的僱傭關係替代了傳統工業領域的「集體精神」,勞工的利益訴求與資方的利益最大化更加涇渭分明。
在這樣的勞資市場與社會價值取向中,這已不是對奮鬥與安逸的選擇,要麼拼命,要麼墮落幾乎是每個階層向上的社會規則,當然對於底層來說體會尤甚。所以中國民眾的社會壓力不僅是高昂的房價,競爭激烈的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階層的擠壓所帶來的恐懼。所以當週圍人都在加班時,作為個人最現實的選擇就是隨從,當週圍人都在拼命的時候,默認的選項就是更拼。所謂的畸形加班文化並不僅是某一家企業的非人性化要求,是整個行業的常態,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物。但是社會繃緊的神經早已令底層崩潰。
所以可以看到,一年多前中國網絡上掀起了一場數十萬人組成的「996.ICU」勞工維權事件,可以看到2019年末中國互聯網公司網易暴力裁員、華為員工離職糾紛所引起的高度輿論關注,可以看到「打工人」的自嘲……但無論是個人還是群體的反抗都難以推動問題的解決,在掀起一場網絡抵制或是討論後,隨着輿論熱度的退卻重歸到「打工人」的行列。因為這種無力不是對一家企業的討伐,甚至不僅僅是針對某一個行業,而是要解決當下的發展階段矛盾。
一家新媒體平台「虎嗅」在一篇文章說:(中國)我們正站在從發展中國家到中等收入國家的轉折點上,單純依靠廉價勞動力、加班和一腔熱血,已經不能驅動下一階段的增長了。當互聯網已成為另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其面臨的勞資矛盾就是當前中國發展階段的一個痛點。但解決這種矛盾絕不意味着對奮鬥的消解,無論是個人境遇的改變還是社會的發展都需要這種正向的力量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