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孟晚舟案成「外交炸彈」 中國「限加令」會否再加辣?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拖了一年多的孟晚舟案件,終於在加拿大卑詩省最高法院有了一個重要結果。温哥華當地時間5月27日上午11時,加拿大卑詩省最高法院就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一案作出判決,認為符合「雙重犯罪」標準,引渡聆訊將繼續。
判決結果出爐前,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稱該國司法獨立,故政府毋須就結果解釋或道歉。

民企海外官司上升為國際角力

自從孟晚舟案爆發,加拿大吃了不少苦頭,先是有兩名在華加籍公民被拘留,中方理由是危害中國國家安全。不久後,北京又祭出「限加令」,以衛生檢疫有問題為由,禁止進口加拿大製造的芥花籽產品至今,豬肉及牛肉則一度亦在被禁之列,渥太華對此毫無還手之力。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Reuters)

如今孟晚舟在保釋審訊受挫,中國會否推出新一輪「限加令」,又或者再拘留多幾個加拿大人呢?孟晚舟案是一宗民企海外官司,如要上升到國際角力的層次,由中國政府親自反制,就要看其時是否具備強烈反應的條件,華為創辦人、孟晚舟之父任正非就曾經講過,不能拿廣大中國人的利益來換取華為的利益。

講到反制的本錢,中國當然有,肯犧牲本國進口商和消費者部份利益,重新禁運加拿大豬肉和牛肉就可以了,重施故技更可能一舉數得。

一舉數得包括「美貨代加貨」

首先是殺雞儆猴,北京藉此警告其他西方國家,不要企圖群起而攻之;其次,中方可再度顯示,一旦被視為「選邊站」而受經濟打擊,美國也幫不了你的忙;其三,中美首階段貿易協議規定,北京需要於2年內採購2千億美國商品,農產品是重中之重,既然要履約不買不行,那可以順便試試能否以美貨替代加貨。

🔻點擊圖輯了解孟晚舟被捕風波🔻

可是政治鬥爭要講時機,回溯孟晚舟案前因後果,爆發點是2018年12月底的加方拘捕行動。那時候中美貿易戰交鋒了半年,華府先是封殺中興,迫使其賠款和接受美方代監督,繼而就放風指下一個目標就是華為,北京面對美方「場外加牌」,本國龍頭企業有滅頂之虞,有必要即刻強力反彈,防止對手得寸進尺。

孟晚舟案正是美方新一輪「加牌」的開端,而接續下來美國對華為祭出一連串指控和禁令。或者基於實力估算和談判所需,北京沒有推出「限美令」,也沒有公布自家美企黑名單,但對於捲入角力的加拿大,就相對更強硬了。

中加關係可能進入「挪威模式」

事隔1年半左右,時移勢易,中美簽署了首階段協議,凍結了關稅戰,封殺令的寬限期延長再延長,華為亦揚言準備好「去美國化」,兩國角力暫時找到一個不甚穩固的均衡點,此時中方是否仍有迫切需要,向美國以外的西方陣營宣示底線,因而為了一宗企業家引渡官司,不惜動員國家機器,其間實在存有疑問。

🔑點擊圖輯了解中方反制措施🔑

官司有輸有贏,拗案情拗程序上訴再上訴,這一類引渡案拖個三五七年亦不足為其,「關鍵判決」可能會不斷出現。假如每一次判決都要「敢於亮劍」,加重對加拿大的「懲罰」,一則不見得可以迫得到渥太華介入司法程序,當場放人,二則「經貿武器化」也用得太多也太廉價,難保破壞力和威嚇力不會貶值。

兩相權衡,未來可能加拿大公民和機構會在中國遇到愈來愈多麻煩,現有「限加令」亦有部份會恆常化,情況類似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北京的三文魚禁令困擾挪威多年,但雙邊關係差極都有限。至於孟晚舟案,也許要等到她被引渡到美國,才會被激活作為外交議題的屬性,再次觸發中國對加拿大的攻勢。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