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洋捕撈」背後 隱藏着更深危機

撰文:資新羽
出版:更新:

中國緊繃的輿論環境下,地方警察大範圍趨利性執法(俗稱「遠洋捕撈」)的醜聞曝光實屬不易。《人民日報》等官媒都進行了直接地批判,中南海亦高調表態要嚴肅整治。

其實過去十多年間,中國不同地區的警方一直在跨越界線,對民營企業進行突擊搜查,查封、凍結甚至劃轉外地企業和個人財產。最近幾年成氾濫之勢。這種惡劣的行為早就在民營企業圈造成惶恐不安的寒蟬效應。

廣東是民營經濟發達的省份,也是面臨異地執法的嚴重區域。其內參曾公開揭示了這一現象,此後引發了輿論風暴。(網絡圖片)

爆出此次事件源自廣東省的一份內參,直接用「遠洋捕撈」來形容這個經濟發達省份近年來成為異地執法的重災區。梳理近幾年中國公開的訊息,可以發現內蒙古、河北等北方省份的公檢法扮演了「捕撈者」,而廣東、浙江等南方則是「水美魚肥」的區域。此次「遠洋捕撈」可謂是政府內部爆出,媒體隨後跟進。

「媒體監督」並非提倡鬥爭

中國內地媒體近些年陷入普遍「生存」困難,所謂負面報道與調查性報道都處於匱乏時期。就如「遠洋捕撈」醜聞,民營企業遇到的類似刁難遠不止趨利性執法,但內地的官媒或攝於政府與強力機構壓力,難以履行實質性的輿論監督。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北京高層獲取更多社會訊息的能力。

最近十多年,媒體圈一直在爭論所謂的「異地監督」問題。前幾年山東某媒體高官曾稱,「從來不做跨省的輿論監督,不看別人的笑話,從來不轉播任何灰色地帶的東西,只轉發正能量。」而早在2011年,湖北省委甚至已明確要求本省媒體不搞異地監督,不搞跨省監督採訪。

中國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警方與企業的座談會。企業希望警方保平安,保公平,但很多地方警方淪為政府的馬前卒,以法律的名義從事著獲取「私利」的行為。(網絡圖片)

當某一地區發生敏感案件或事件時,本地及本領域的媒體因政府壓制等種種緣由通常不主動進行報道,域外的媒體會以超脱的地位和視角來開展媒體報道,從而推動事件地曝光進入公眾視角,促進上級政府了解並啟動問題解決程序,這種現象在網絡訊息時代尤為顯著。

在中國,這種異地監督的辯證倫理始終沒有解決好,政府網管部門往往採取更多 「一刀切」的辦法規避真正問題的發現。同時,官員們動輒強調「鬥爭」,壓制不同聲音的出現。習近平曾明確告知「我們講的鬥爭,不是為了鬥爭而鬥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鬥爭」,中共鬥爭是「苦幹實幹、攻堅克難」,目的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基本的新聞監督缺失,各級官員不分青紅皂白的施壓,下情不能上達,重要訊息渠道被粗魯堵塞,很可能客觀造成了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會發生。

「遠洋捕撈」帶來系統性危機

這種來自遠洋的「味道」的確讓北京難堪,從很大程度上反應了民營企業對政府與政策信心喪失。在這樣的沒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民營企業期盼的公平、公正的經營活動都是在「炮火」中進行,其實這也嚴重擾亂了國家整體市場活動。

最近幾年,中國民營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法律訴訟成倍增加,往往企業贏得了官司,卻根本不可能讓政府履行判決。對於民營企業主來講,「政府不報復打擊就很不錯了」。如果中央梳理這類問題就能發現,很多民營企業面臨的營商環境、生存環境並不像政府宣傳的那樣光鮮,實質完全相反。中國政府正在加速立法「民營企業促進法」,可很多聲音並不看好這樣法律的出台,它們會聯想到地方政府藉此法的名義進行更多地管制與盤剝。

中國政府正在加速立法「民營企業促進法」,可很多聲音並不看好這樣法律的出台,它們會聯想到地方政府藉此法的名義進行更多地管制與盤剝。(網絡圖片)

遠洋捕撈揭示的問題,其實是地方政府委託強力機構以法律名義進行的選擇性、趨利性、過度性執法的疊加,民間甚至公開稱之為政府(以法律名義)「黑社會」行動。民營企業面對的還有釣魚執法、近海垂釣、池塘炸魚、考古挖掘、特勤引誘、保護性抓捕等等。這些民間的隱晦詞彙,映襯了社會的諸多不滿,而不少民營企業都曾遭遇「抄家式辦案」。當然,上述五花八門的「法律行動」,幾乎沒有出現在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大型企業中,從側面印證了地方政府「專撿軟柿子捏」的投機心態。

一篇題為《論遠洋捕撈 :這架勢是要把民企老闆搞絕種》的網文這樣寫道:這世道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就說民營經濟,一方面政策利好加持,官媒吆喝鼓勁,另一方面,幾乎每天都有不幸的資訊傳來,民企老闆或泣血呼號,或身陷囹圄,或離奇殞命。針對「遠洋捕撈」,官方話語聲色俱厲,可是對此惡劣行徑,你見過有被公開追責查辦的麼?幹成幾票的,怕是正論功行賞,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呢。

上述諸多亂象究竟會對中國經濟帶來何種衝擊,耐人尋味。外界更關心北京是否將「遠洋捕撈」視為對政治政權的嚴重衝擊;是否能夠放開更多訊息渠道強化輿論監督;是否採取強力措施扭轉整個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是否對涉事的地方政府嚴加懲處。

如若連最基礎的法律都不能兜底,信任崩塌就會接踵而來。此類醜聞不僅是對民營企業的侮辱,更是對法治,對經濟宏觀面的系統性打擊。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這類事件絕對是帶來驚濤駭浪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