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凜冬將至還是拐點將至?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中國經濟不出意外重回輿論中心。
中共高層方面,12月9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了2025年的經濟工作,政治局在年底召開以經濟工作為主題的會議,目標很明確,那就是為明年的經濟政策和經濟工作定調。對於明年的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打好政策「組合拳」,提高宏觀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
這段表述中,有延續也有突破。延續的是「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突破的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超常規逆周期調節。中國的貨幣政策基調由緊到松依次劃分為「從緊」、「適度從緊」、「穩健」、「適度寬鬆」和「寬鬆」等區間。「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上次提出是在2009年—2010年,此後14年皆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及「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則為歷史上首次提出。
此外,今次政治局會議新增的經濟工作目標包括穩住樓市股市,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和外部衝擊。而在需求側擴內需方面,今次會議的表述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相較於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新增了「大力」、「全方位」等積極表述。
政治局會議召開同一天,國務院總理李強同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舉行「1+10」對話會,成員包括:新開發銀行行長羅塞芙、世界銀行行長彭安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伊維拉、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格林斯潘、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洪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科爾曼、國際清算銀行總經理卡斯滕斯、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諾特、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群。
根據新華社通稿內容,李強在談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時提到,「我們將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加力實施宏觀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下更大功夫解決突出問題,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此外,李強還給與會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出台更多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政策,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李強還說,「中國經濟向上向好的底層邏輯沒有變,惠及世界的方向原則沒有變,這是中國經濟之於世界經濟最大的確定性。」
政治局會議召開次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也會見了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央視新聞發佈的通稿顯示,習近平圍繞世界經濟、中國經濟、全球經濟治理等問題做出回應。對於中國經濟,習近平重申有充分信心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並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對於世界經濟,習近平說,各國經濟各有各的難處,應該合作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把握好數字經濟、人工智慧、低碳技術等重要機遇,創造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源,支持知識、技術、人才跨國流動。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既損人也不利己。此外,習近平還提到了全球南方,認為應該「增加全球南方國家代表性和話語權」。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具體部署明年的經濟工作很快就會有答案,至於中國經濟究竟是凜冬將至還是拐點將至,則各有各的看法和答案。
比如在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看來,中國經濟顯然是凜冬將至。一方面,隨着特朗普捲土重來,中國面臨的這場仗,比2016年那一屆還難打;另一方面,隨着中國國內人口萎縮、中產跌落、有效需求不足、消費能力下降等結構性變化,政府加槓桿的空間已到盡頭。
迄今雖然特朗普還未正式走馬上任,但第二輪貿易戰已經開打。11月25日,特朗普聲明將對幾乎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徵10%的額外關稅,並稱這是對合成毒品「芬太尼」從中國通過墨西哥等流入美國的反制措施。同一天,這位候任總統還表示,2025年1月20日就職當天就將簽署總統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加徵25%的額外關稅,表示這一措施將持續至芬太尼和非法移民問題得到解決為止。
具體到半導體領域,排斥中國的全球化也已經全面展開。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IS)發布了出口管制的「強化版」新規,進一步限制中國人工智能和先進半導體的發展。這次新規主要有兩份文件,第一份是152頁的臨時最終規則,BIS對出口管理條例的某些管控進行了調整,涉及先進計算、超級計算機以及半導體制造設備。第二份是58頁的最終規則,名為《實體清單的新增與修改及從驗證終端用戶(VEU)計劃中移除》。該規則通過新增和修改實體清單,對某些關鍵技術進行管控。兩份新規都在2024年12月2日當天生效。
與前兩輪管制措施主要聚焦於頭部晶片設計公司和關鍵設備製造商不同,本次新增的實體清單涵蓋了半導體制造產業鏈中更廣泛的環節。作為回應,中國政府宣布將禁止向美國出口幾種稀有礦物,並對十多家美國國防公司和國防工業高管實施制裁。
對於特朗普2.0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比付鵬稍顯樂觀,主要基於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中國企業本身的多元化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直接依賴,另一方面,中國產業鏈升級,通過向附加值更高的行業邁進,部分行業抵消了關稅的影響。但即便如此,2025年也很難是「拐點將至」,邢自強說,中國經濟有望在2024年深化對通縮問題的認知,「2025年中國經濟仍或處於艱難探索期,可能要到2026年整體上走出通縮,從老百姓的民生改善到地方政府的良性運轉,再到公眾對資產價格和物價的預期回到正向循環。」
「2025年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國投產業研究院院長、國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在日前引發廣泛關注的演講中所做的判斷。高善文所說的轉折點,指的是從2023年、2024年的數據異常點,向保持温和增長的轉折時期,泡沫帶來的失衡得到了修正,政府的政策也更為積極有力,也意味着股票市場的運行有了穩定可預期的宏觀環境。但高善文在演講中同時提到,中國經濟增長要恢復到泡沫破滅前,還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等待,「積極狀態下也需要3-4年的事件,我們對泡沫破滅後的干預是否積極,不同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即便非常積極,要快速完全恢復,也不是很現實。」好消息是,「926會議開始正視問題,正視經濟增長層面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必須樂觀,也有理由樂觀」,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日前在參加廣州論壇2024年年會期間的鼓與呼。在鄭永年看來,中國海洋經濟、大陸經濟、空中經濟、數字經濟、虛擬經濟等領域都有非常大的潛力。不過鄭永年同時發出警醒:基礎設施建設要與經濟活動相匹配,過度建設是資源浪費;拓展增量經濟是走出內卷的重點,增量經濟的未來增長要靠科技創新,如果對技術監管過度,極易導致重要技術無法落地,制度不改革將造成新質生產力的白白流失。
早在2018年,坊間就開始盛傳一句描述中國經濟的「語錄」:2018年是過去十年最困難的一年,也可能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其後幾年,尤其是經過新冠肺炎疫情三年的衝擊,越來越多人開始回味這句話的先見之明,也有人不斷「翻新」出進階版,來表達當下某種帶有集體性的情緒與預期。即將到來的2025年,中國經濟究竟是凜冬將至還是拐點將至,恐怕放在短周期內永遠無法給出答案,因為2025年很快就會到來,但人們的預期和信心卻很難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