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三起惡性案件衝擊大眾心理:內地社會怎麼防患於未然

撰文:鄧峰
出版:更新:

短短一周時間,內地社會接連發生三起無差別攻擊的惡性案件,敲響社會治理的警鐘。

11月11日晚,廣東珠海香洲區體育中心發生駕車衝撞行人案件,造成35人死亡、43人重傷。珠海警方初步查明嫌疑人是一名62歲的離異男子,案件系他對離婚後財產分割結果不滿而引發。從傷亡人數來看,這起惡性案件堪為過去多年所少見,性質十分惡劣,既引起決策層的關注,又在社會層面造成不小的心理衝擊。

然而,正在許多地方政府開始強化風險排查的時刻,11月16日,位於宜興的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發生一起持刀傷人案件,造成8人死亡、17人受傷。據宜興警方初步調查,嫌疑人是一名21歲的畢業生,因考試不合格未拿到畢業證書以及對實習報酬不滿遂回校發泄行兇。網上有流傳消息顯示,嫌疑人在作案前曾控訴實習單位對他的壓榨。不論該消息是否屬實,當嫌疑人揮刀向一群更弱者,進行無差別攻擊,在校園殘忍製造嚴重的血案時,其實已經滑向涉嫌恐怖主義的犯罪。

緊接着,11月19日早晨,湖南常德鼎城區永安小學門前發生一起撞人事件,多名學生被撞受傷。據當地警方的通報,傷者目前無生命危險,嫌疑人是39歲男子。

如此短的時間,無差別攻擊的惡性事件接二連三,衝擊着許多人對於內地社會十分安全的認知,在大眾心理層面引發憂慮情緒。本來,今年以來,惡性案件便已經多次在輿論場引起廣泛關注,無論是6月蘇州、9月深圳發生的與日本人有關的襲擊事件,還是9月上海、10月北京發生的持刀傷人案件,都一再衝擊大眾心理。然而更可怕的是,最近一周連續發生三起惡性案件,無論是傷亡人數,還是發生頻次,都在顯示無差別攻擊的惡性案件有愈演愈烈的態勢,嚴重威脅公共安全。

2024年11月11日,珠海香州區體育中心附近有車輛亂撞途人,導致多人傷亡。(Reuters)

應該說的是,無論犯罪嫌疑人有何遭遇,當他選擇無差別攻擊時,都是涉嫌恐怖主義的犯罪行為,既要依法予以打擊,又要在社會層面進行譴責。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震懾潛在的犯罪效仿者,才能防止潛在的犯罪效仿者產生僥倖心理。

與此同時,查明不同惡性事件的真實原因,分析背後的關聯,並在此基礎上持續改進社會治理,是一個社會從源頭遏制惡性事件、追求長治久安的應有之義。毋庸諱言,不少犯罪嫌疑人的認知和性格存在很大問題,比如認知和性格狹隘而又極端,容易扭曲個人遭遇,容易把過錯簡單歸結於他人,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不過,一個人的認知和性格存在很大問題,與他最終滑向犯罪,其實有較遠距離。這意味着社會層面及時防患於未然,積極改進治理,有望大幅度減少惡性事件。

從目前有限的訊息來看,今年引發輿論關注的惡性事件,既有犯罪嫌疑人工作不順或經濟糾紛的因素,又有犯罪嫌疑人對工作單位、社會機構不滿的因素。這其中一個明顯的背景是近年來內地經濟面臨下行困境,許多人收入下降或失業,壓力大。除此之外,現實中的社會治理存在許多痛點,無論是社會保障還是市場運行,都有許多背離公平原則、法治精神的問題,故難以避免會讓不少人產生怨氣。如果一個在現實中屢屢碰壁的人又是一個認知狹隘、性格極端的人,那麼,在特定情形下,當內心的憤懣情緒突破一個危險的臨界點,便可能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

2014年12月4日,西安市民在憲法日宣傳活動現場觀看依法治國宣傳展板。(新華社)

內地一篇刊於2019年的論文《社會排斥與行為極化:個體報復社會事件的生成機理及防控》,通過選取20起典型案例來分析個體報復社會行為的一般特質與生成規律。該論文認為,從報復社會主體的生活困境來看,他們大多經歷市場排斥、政治參與排斥、公共服務排斥、社會關係排斥,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動機。

該論文建議,一是從源頭消除容易引起此類事件的結構性風險,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民主法治建設和以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為主要內容的民生建設,保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二是建立社會安全閥體系,完善弱勢群體的利益與需求表達渠道;三是建立完善邊緣群體的社會宣泄與緩衝機制,抑制、紓解仇恨心理與憤怒情緒,着力化解現代性帶來的社會困局與個體焦慮。

總之,今年以來頻繁發生的惡性事件尤其是最近一周的連續三起無差別攻擊事件,已經為社會治理敲響警鐘。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惡性事件的發生,為了社會長治久安,內地社會亟需查明和探究不同惡性事件的背後原因,及時採取有力的改進治理的措施,既讓那些在現實中屢屢碰壁的競爭落敗者或有不公遭遇的人看到人生希望,給予必要的社會救濟,又讓普通民眾活在安全、穩定、公平、可預期的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