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層官場形式主義為何久久難解?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幹規定》,明確提出要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並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嚴格執行《若幹規定》,確保《若幹規定》落到實處。
實際上,5年前,即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就已印發《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還將當年確定為「基層減負年」。
當時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房寧接受《觀察者網》訪問,他提到,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剖析了形式主義久久難解的根源。當時房寧的分析,即使放到現在仍未過時。
【本文轉載自觀察者網】 作者:房寧(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形式主義什麽時候都是存在的,但如果發展到比較嚴重、普遍的狀況,恐怕就有一些深層次的管理及理念上的問題了。
我們也做了一些有關這方面問題的調研,的確,現實中特別是在基層,所謂「形式主義」的情況是比較普遍存在的,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看,普遍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與頂格管理模式及其理念有關。
所謂頂格管理,簡單說來,就是一切按照上限進行管理的操作模式和理念。全部管理工作要求「四最」——「最全事項、最高標準、最嚴要求、最快速度」,也就是追求經濟學講的「最優化」。
然而,實行頂格管理,追求最優化,是要有前提的。首先,需要最優條件;其次,要付出最高代價與成本。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最優化的前提條件和成本支付都難以實現。如果強行這麽要求,就會造成包括形式主義在內的很多問題。
頂格管理,一是會推高了管理成本,二是因缺乏操作的靈活性,會降低政策的適應性,以致各種工作就難以真正落實。明明做不到,又強制要求,於是現實中就只好應付,形式主義就這樣出來了。或者按下面幹部的說法,形式主義是官僚主義逼出來的。你現在到處去走走,「比比劃劃假作為」隨處可見。
掏空家底的面子工程 甘肅貧困縣斥9億建公園 荒7年再背21億債務
頂格管理導致形式主義
先說「最全事項」。
做任何事情永遠是要有重點的,不能把所有事一股腦兒都幹了。但現在事情的確太多了,一來就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但事情做起來都要到基層,都要到管理界面,所謂「上面千條線,底下一根針」、「上面千把錘,底下一根釘」。
說到國家與社會治理,治理也好、管理也罷,在上面就是一個想法,到下面就是一大片事情。現在基層以及管理界面上的工作任務實在是太多了,這也要管,那也要做,結果事情往往是越做越多。因為社會適應性反應,一個問題的解決往往會引發新的更多的問題。比如,查堵漏洞的措施往往會成為新的鉆空子機會。就像廣東人說的,「多只香爐多只鬼」。
其次,「最高標準」。
標準高,意味著投入的成本要多,最高標準就要有最大投入。但現在哪來的最大投入呢?!至少在基層現在普遍缺乏資源,缺少經費。
舉個例子。上頭說要搞鄉村振興,市要修一條路,得花1000萬,但只給鎮里300萬,另外700萬靠「自籌」。一個鄉鎮政府哪里去自籌那700萬?
為什麽現在地方債務問題突出?提那麽高的要求,定那麽高的指標,但又沒給夠錢,結果根本就做不到嘛!沒辦法,基層政府只能主要靠賣地和借債這兩招籌措經費。
第三,「最嚴要求」。
現在上邊佈置的任務非常具體,包括路線圖、時間表、各項標準,有的幹脆就是下發一個大表格,要求不折不扣地執行。要不怎麽老是填表呢!可是要知道,哲學上講「一般」和「特殊」,上級下達的所有政策都是「一般」,而到了基層都是「特殊」。底下情況千差萬別,不可能和上面政策一一對應,但現在上頭下達任務時配張表,說必須得嚴絲合縫、一一對應,這不就是用主觀裁剪客觀了嗎?!
現在很多政策缺乏靈活性,要求不折不扣,可實際上不可能有任何一個工作是可以被「不折不扣」地執行的。具體做工作,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要給一定的靈活性,要給執行者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否則任何政策都無法真正得到執行和落實,還會助長形式主義。
最後,就是「最快速度」問題。
我們國家很大,層級很多,一項工作佈置下來,中間要有時間成本。任何政策都不能急,工作中更不能揠苗助長。種莊稼一定得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做任何事情都考慮時間成本,必須把時間留出來。
現在底下搞很多形式主義,是因為他們根本連幹的時間都沒有。星期一佈置,星期三檢查,星期五督辦,搞得下面疲於奔命,都耗在程序上了,沒時間去真正地開展工作。一天不吃不睡也就24小時,上頭不斷來檢查、督辦,要報告進度、做階段性總結匯報,上面來人還要接待,結果工作時間變少了,有的只能應付檢查,坐屋里填表。
這種情況多了以後,底下也會糊弄上頭。我們調研也發現所謂「擊鼓傳花」現象,大家不斷地把上面的東西傳下去、把下面的東西傳上來,其實大家並不都那麽認真,因為很明顯,這麽多事情、頭緒,上報那麽多表格或報告,最後究竟有沒有人認真去看還是個問題呢!
如何切實整治形式主義?
佈置工作,關鍵是看有沒有解決實際問題。說要減少多少比例的會議、文件,這是主觀意願,缺乏根據——過去加了那麽多的工作,根據何在?現在減,根據又何在?難道以前這些會是各個層級有意製造的?不是的,那是因為頂格管理的必然要求。如果還是頂格管理,如果還是什麽都要管,即使一件事情開一個會,但事多,會議和文件還是減不下來。
我認為,還是得針對形式主義產生的原因來治理,還得改變管理的理念和操作模式。
第一,減少管理事項。不是管得越多越好,過了一定限度,管得越多反而越糟糕。政府不能什麽事情都管,不能管、管不好的就不要管。管理也包括自我管理,管住自己的手,管住頂格管理的沖動。
第二,降格以求。就像體育比賽,我們盡量去爭冠軍,但不能說不是第一名,就什麽都不是。還是要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就是了。
第三,量入為出,一定要有成本觀念。現在更大的問題不是開多少會,而是要給多少錢辦多少事。上頭可以提要求,但一定要配給相應的資源,支付相應的成本。底下辦事要人手、要花錢,上頭提供足夠的人員和經費,那再多的事也可以辦,再多的會也可以開。
第四,留有遊隙。要賦予政策一定的靈活性,給底下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間。實際上,基層幹部很反感那些一筆一劃的規定,認為是對他們的不信任,進而產生消極抵觸情緒。既然要讓基層辦事,就要有基本的信任,就要給基層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讓下面幹部能夠結合實際,靈活有效地執行政策。
最後,留出時間。做事情不僅要問對不對,更要看行不行得通;在事情不具備條件的時候就不能做,要先創造條件才能做。連時間都不留,到下面可不就荒唐了?!
管理要講究科學,而頂格管理是不科學的。一般來說,我們不能追求最優方案,而是要選次用,降格管理實際上就是一種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