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心態變了嗎?
時下巴黎奧運會正在進行,人們在關注開幕式以及賽事的同時,還有不少媒體在關注中國民眾對待金牌的態度之變,一個總體的判斷是:以往中國全民熱情高漲迎接奧運,是因為希望在世界面前展現一個走出落後歷史的中國,但隨着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民眾對奧運和金牌的關注逐漸回歸理性,也開始注重在奧運以外其他領域尋求突破、展現國力。
當然還有一些更直白的表達,那就是中國民眾之所以冷眼看奧運,是對温飽的關注壓倒了爭金奪銀的熱情。中國當下是否存在温飽問題另說,至少經濟上面臨着結構性挑戰是共識。
7月30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雖然延續了以往一貫的判斷——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延續回升向好態勢,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但同時提到「下半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很重」,且「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運行出現分化,重點領域風險隱患仍然較多,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
從31省份發布的最新「半年報」來看,下半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確實很重。數據顯示,上半年在增速方面,各省份數值落在1%到6.2%區間,18省份跑贏全國水平,只有8省份增速達到全年目標。內蒙古以6.2%的高增長領跑,西藏、重慶增長都在6%以上,但山西、黑龍江和青海增速不及2%。
按照最新政治局會議的研判,「這些事發展中、轉型中的問題」,為「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接下來仍要「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及時推出一批條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舉措。」為縮小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的「温差」,政治局會議還提到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着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增強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把服務消費作為消費擴容升級的重要抓手,支持文旅、養老、育幼、家政等消費。要進一步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擴大有效投資。」
所以中國人的心態變了嗎,如果以2008年為參照節點,中國民眾不只是對奧運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各個層面的心態都在發生變化。
華府智庫CSIS日前公布了一項針對中國公民的調查,經由自媒體截取部分內容傳播後引發關注。該報告由CSIS研究員馬佐科(Ilaria Mazzocco)和甘迺迪(Scott Kennedy)與北京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RCCC)合作展開,首次調查開始於2004年,樣本量為3,267名受訪者,回應率為75%。2009年和2014年,RCCC使用與2004年調查相同的問卷開展了新的調查。2009年的樣本量為2,967個,答覆率為70%。2014年的樣本量為2,507個,回覆率為66%。2023年,在網絡上以及在第二、第三、第四季度末開展了一系列調查。樣本量分別為12 509、13 022和7 544。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民窮苦的主要原因是機會不平等,不再是能力不足。
具體來說,在前三輪(2004~2014)調查中,中國受訪者在回答人們為什麼會貧窮時,「缺乏能力」和「缺乏努力」均位於前三位,明顯是傾向於內歸因。這可以理解成2004~2014年,社會對於貧窮的看法起傾向於歸咎於個人因素,能力不夠或者努力不夠。相對地,認為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只排第六位(2004);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制」只排第八位及以下。但是,在去年最新一輪的調查結果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認為貧窮是因為「機會不平等」的上升至第一位;認為貧窮是因為「不公平的經濟體制」的上升到第3位。相對地,認為「缺乏能力」的下降到第六位;認為「缺乏努力」的下降到第五位。
不得不說,CSIS第四次調研展開的時間以及得出的結論都掐準了中國社會的痛點,這也是為什麼自媒體將這份報告選取部分內容發布會會引發關注的原因。自媒體在援引這份報告時,在標題部分特別提到中國的「人心已變」,根據報告原文來看,研究者也認為,中國20年來首次出現了令人矚目的情緒變化,反映出中國經濟以及人們的觀念和期望發生了實質性轉變。但報告同時也認為「沒有理由認為這些看法不會改變」,因為這些看法是「疫情防控過程中過於嚴格的政策所塑造的」,且「中國政府正在努力重建人們對中國經濟為所有人提供機會的能力的信心」。
雖然報告的周期放在了過去十年,但轉型顯然早已開始,造成當前痛感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正處於兩種經濟模式新舊交替的時期。過去人們習慣的高速增長不再,轉而進入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在這樣的新舊交替時期,人心浮動和變化是正常的,更為關鍵的是,高層是否能把脈這樣的社會情緒之變,並抓住時間窗口在情況進一步惡化、負面情緒進一步蔓延之前想辦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