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劇今解・大明王朝1566|從「消滅資本」到為資本正名

撰文:吳婷
出版:更新:

在《大明王朝1566》中,塑造了一個很經典的江南首富形象——沈一石,據說沈一石的原型是明朝首富沈萬三。在劇中,沈一石經營絲綢生意,與大明官辦企業江南製造局是合夥關係,更準確說,沈一石是宮中力量的「白手套」,也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員的「提款機」、「錢袋子」。

依託於權力,沈一石從江南製造局一個小小書吏起家,一步步邁向首富的巔峰,但作為「白手套」和「錢袋子」,沈一石被權力拋棄被也在一夕間。隨着朝廷「改稻為桑」的一紙令下,精明的沈一石早已知曉此路不通,且自己也難逃被消滅的命運。所以在上演了「奉旨賑災」的戲碼之後,用一把火結束了生命,並留下直擊問題要害的遺書:

《大明王朝1566》劇照。(網絡圖片)

「沈某布衣粗食凡二十年,織綢凡四百餘萬匹,歷年上繳織造局共計二百一十萬匹,各任官員分利一百萬匹,所餘之九十萬匹再買生絲,再產絲綢,使沈某艱難維持至今。每日辛勞,深夜亦不敢稍歇,將各項開支一一記錄在賬,即諸公所見之賬冊也。我大明擁有四海,倘使朝廷節用以愛人,使民以時,各級官員清廉自守,開絲綢、瓷器、茶葉通商之路,僅此三項即可富甲天下,何至於今日之國庫虧空!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沈某今日之結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數十年倍受盤剝所剩之家財果能填補國庫之虧空否?諸公見此賬目必將大失所望也!茲附上簡明賬目一頁於後,望諸公覽後另想良策,為前方籌募軍餉,或可減罪於朝廷。否則,沈某先行一步,俟諸公鋃鐺於九泉,此日不遠!」

「上下揮霍無度,便掠之於民;民變在即,便掠之於商。沈某今日之結局皆意料中事。」 裕王府詹事、後來外放福建巡撫的譚綸後來對沈一石此言做了進一步解釋:「織造局靠他發財,可他的財不是織造局的。要是這一次能賤買百姓的田地,織造局會依靠他多產絲綢賣給西洋換回銀子。現在百姓的田地賤買不了了,朝廷就只好抄他的家財來補虧空。因為只有抄了他的家才有足夠的絲綢賣與洋商。那麼多作坊也就順理成章歸了織造局,這樣的結果皇上也會同意。」「他看出了上面有裕王反對,下面有你們抵制,知道要兼併百姓的田地已不可能,這才不得不自己拿錢替皇上買面子收人心。他以為這樣做了就能自保,可他忘記了一條最要命的古訓:歷來國庫虧空,要麼打百姓的主意,要麼打商人的主意。現在百姓保住了,他焉能自保?!」

《大明王朝1566》劇照。(資料圖片)

當海瑞問「總得有個罪名吧?」譚綸說,「罪名還不容易。就拿他私自打着織造局的招牌買糧賑災,朝廷就能給他安上一條『商人亂政』的罪名!」海瑞感慨道,「士農工商都是朝廷的子民,朝廷揮霍無度,官場貪墨橫行,到這個時候用這些手段,立國如此不正,大明朝再不整治,亡國無日!」

沈一石之外,劇中還塑造了另一個由政轉商的商人形象——高翰文。不同於沈一石從底層一步步做大做強練就的精明和人情練達,高翰文身上處處是「書生氣」,在不經意間捲入浙江這灘渾水之後,高翰文很快從杭州知府任上被免職、入詔獄。在嚴黨倒台三年後,高翰文通過在松江府種棉織布、投資建廠,搖身一變成了棉紡行業巨頭。顯然,高翰文的起落離不開背後的大靠山——裕王,這也註定了其最後的結局,與沈一石殊途同歸。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相似,張士誠死後,沈萬三就成了朱元璋待宰的羔羊;李鴻章出手,胡雪巖就被盛宣懷置於死地。

從電視劇回到現實,數千年的帝制時代一直重農抑商,清王朝覆滅後,孫中山率先喊出「節制資本」——「產業勃興,蓋可預卜。然不可不防一種流弊,蓋資本家將從此以出是也……故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此一思想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曾表示,與西方的「資本當權」不同,「節制資本」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孫中山。(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在毛澤東時代,對資本的態度經歷了「節制—消滅—聯合」三階段。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後,聯合資本很快更進一步,且為了解決迫在眼前的捱餓難題,不爭論姓資姓社,也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在利用各類資本發展社會主義的同時,也強調要警惕兩極分化。南巡之後,推動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促進公有資本和非公有資本共同發展成為政策主軸,《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使用「資本」概念,並要求發展「資本市場」。此後,個體小資本、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等非剝削性資本和民族私人資本、外國資本等剝削性資本及上述混合資本,統一在資本市場競爭發展。同時,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重要實現形式,逐步推進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2002年十六大第一次提出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一提法也一直延續至今。

十八大之後,在毛時代和鄧時代摸着石頭過河的基礎上,推動資本法治化營商,更好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成為主基調,所以才有了反壟斷、防止資本操縱輿論等,最終極的目標是共同富裕、三次分配。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表示,要承認資本逐利的根本特性,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規範資本行為。一方面,充分肯定資本作為生產要素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全面搞活資本,有序配置資本。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資本的消極作用,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加強有效監管以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在經歷了來回的「正」、「反」之後,可以預料,資本在中國的地位和角色必然需要經歷一個「合」的過程,也即為資本正名。這是解決諸如「國進民退」、「資本外逃」等紛擾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也是金融強國的必要前提。尤其在民營經濟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外資紛紛擔憂高階政治瞬息變化的當下,以及民間輿論場不時颳起「打倒資本家」的妖風,為資本正名迫在眉睫。

3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司長、研究員胡德巧日前發文表示,目前從根本上解決民營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改革發展中的頭等大事。對此,全國上下、社會各界普遍高度關注。然而,為什麼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着更為突出的困難,民營企業仍然缺乏足夠的信心和應有的安全感?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對民營經濟的性質沒有從理論上給予科學定位。改革開放45年來,民營經濟一直未能融入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範圍之內,一直被排斥在社會主義所有制經濟的大門之外,這不得不使民營企業有些後顧之憂、放不開手腳。

胡德巧進而建議,當務之急是要對民營經濟的性質和地位做出正確判斷,從理論認識這個源頭上,給民營經濟一個合理的名分、一個公正的身份,解決現階段的民營經濟姓什麼叫什麼的問題。要在對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方針政策基礎上,在長期改革開放消除所有制理論弊端和所有制教條束縛基礎上,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上,以更大的魄力和更大的勇氣,從理論、政策和法律上對民營經濟的性質作出明確定位: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把民營經濟的性質確定為社會主義經濟,把民營經濟這一新型經濟形式納入現階段社會主義經濟的範圍,把對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科學認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如果民營經濟能有一個合理的名分、一個公正的身份,外資的名分和身份也就不遠了。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紮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即表示,外商投資是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鞏固外資在華髮展信心。另據媒體統計,中國高層領導在中共二十大後,頻密會見跨國企業高管,在過去近一年半里,與跨國企業負責人舉行的正式會見,顯著超過十九大後五年裏的總數。問題意識很明確,關鍵是,當各方都揹着沉重的歷史包袱,又該如何正名?

透過《大明王朝1566》,「士農工商」四個字就像緊箍咒,從來沒有摘下來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