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 兩類全球化或將同時進行
2024年3月3-5日,世界青年大會在索契舉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受邀在「2040年的世界」主題分論壇上發言,接受了俄羅斯會展基金會(the Roscongress Foundation)與世界市場研究院主持「世界新銳學者眼中的未來20年」項目的專訪。專訪內容的英文、俄方版刊發在3月7日俄羅斯瓦爾代俱樂部官網上。中文版授權《觀察者網》刊發。
本文獲《觀察者網》授權刊載。
會展基金會:您對20年後的世界有何展望?
王文:未來總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只有極少數的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作為一名學者,我對未來有許多擔憂,戰爭、饑荒、氣候災難、病毒、經濟衰弱等等,然而,我仍然希望20年後的世界會更好。20年後,全球的經濟水準會更高,能解決當前10億人的貧困問題。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估計要推遲實現,但2043年應該能夠實現。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國際政治能夠結束西方霸權,變得更民主、更和平、更穩定。這是相當不容易的。16世紀以來,西方霸權開始形成,在技術與經濟層面帶給世界增長的貢獻,但從此世界變得更加西方中心主義、更加不穩定、戰爭頻發。西方有一些學者曾謳歌戰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但我不喜歡戰爭。2043年的世界,希望少一些戰爭。在這個過程中,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是重要的和平力量。
會展基金會:到那時不平等問題會得到解決嗎?
王文:在人類歷史上,不平等問題是永遠存在的,但是,在2040年,不平等問題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緩解。這主要源於數字革命。數字經濟極大提升了交易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推動社會服務的均等化。到2043年,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城市居民都能輕鬆點外賣、叫計程車、要求家庭服務,就像每個家庭都有專有廚師、司機、保姆那樣。
但另一方面,世界會出現新的不平等。擁有更多數據與信息的人,將更有實力主導著這個世界。這是人類面臨的新的不確定性。數字時代的不平等,可能是另一種範式的問題,對此,學術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
會展基金會:未來二十年,全球和特定地區的生活水準和預期壽命將如何變化?
王文:200年前的人類,預期壽命只能活到40歲左右。2000年以後出生的人類,壽命都能到80歲。未來二十年,如果不爆發世界大戰、大流行病和氣候大災難的話,人類的預期壽命一定會有較大提升。按目前的醫療水準,預期壽命到90歲,甚至超過100歲。按照馬斯克的設想,未來二十年,腦機街口、記憶晶片的生命科技問題解決後,人類甚至能夠實現永生。人類還面臨著永恆的數字生命可能性。從這些層面看,未來二十年,人類生存與生活會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範式革命,超越工業文明的新文明時代將會到來。
會展基金會:一些專家認為,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有用,世界正在向新體系過渡。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如果是,什麼可以取代資本主義?
王文:資本主義的確正在走到盡頭。以資本為社會運行基礎的國家制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看看美國、歐洲的貧富懸殊、社會混亂、政治分化就可以知道,資本中心主義的路徑在歷史上曾有過貢獻,但現在的負面效應更大。
從這個角度看,卡爾.馬克思是對的,在一個半世紀前,他就曾預測資本主義必然滅亡。但是,世界未來的新制度應該是怎麼樣的,目前看可能超越馬克思的想像,各國都在探索中。
中國的經驗是,融合國家與市場的力量,既吸取資本的優勢貢獻,也要防範資本的作惡缺陷。我們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人對未來的國家道路有信心,但可能未來會面臨著巨大的制度之爭、道路之爭。某種層面上看,中美競爭,不只是國力之爭,更是制度之爭、道路之爭。
會展基金會:未來信息獲取方式將如何演變,信息能否成為21世紀新的「資本」?
王文:是的,未來已來。這些年,信息已經成為新的資本。全球500強的公司中,以信息科技、數字科技為特點的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在美國股市的市值總額中,所謂的「FAANG」,即Facebook、apply、amazon、Netflix、google是最受歡迎的股票,占40%以上。信息獲取與生產能力,決定了未來20年的財富分配與治理方式。看看那些網紅就知道,擁有1000萬粉絲的人遠遠比擁有1000萬美元的人更有影響力。無論是國家、機構或者個人,能夠生產更多優質的信息,就能夠更容易佔有未來。
會展基金會:教育在塑造未來經濟方面將發揮什麼作用?教育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聯?
王文:教育在未來將出現一場前所未有的範式革命。學校、教授的概念都將異化。傳統上學校與教授因為擁有知識與信息壟斷權而佔據教育甲方地位,但這種教育結構很快將被瓦解。在未來20年,許多大學都會破產,許多教育也會失業。當信息與知識變得免費,不再被壟斷時,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重新組織知識、創造新知識而成為教育的經濟價值創造者。
更重要的是,製造普通商品的成本不斷下降,創造優質教育與知識的成本卻在上升。教育與娛樂將融合。人們就像過去追求更美的食物、更好的衣服、更大的房子那樣,想要享受更好的教育體驗。一部好的影片、一本好的小說、一首好的歌曲,都將創造更大的經濟增長。
會展基金會:您認為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是什麼?
王文:過去四百年的技術革命進程說明,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就是解放人本身。三四百年來,機械革命、電力革命、電腦革命的邏輯,是在解放人的四肢五官,使人類跑得更快、力量更大、看得更遠、聽得更清。比如,電燈、汽車、手機的發明,都在解放著我們的眼睛、腿、手、耳朵等等。
未來的技術進步,主要是以智能科技為主,方向是解放我們的大腦。現在,用手機閱讀、在網站購物、在街上駕車時,大腦已部分放棄了選擇權,交給了數字推送。人腦與智能融合,人類變得更聰明,這是技術進步應有的方向。當然,人類有可能異化,並喪失對地球的主導權,這是另一個問題。
會展基金會:未來幾年技術將如何影響就業市場?
王文:智能科技一定會重塑就業市場。未來的人們,將越來越少地從事農業、工業或者製造業。大量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代替,包括教授這個行業。人類將更多地從業服務業,尤其是服務生活享受為主要目標的服務業。目前,在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有經濟總量的80%以上,發展中國家從事服務業的比例還相對較低,但未來會有結構性的改善。
另一個就業變化是,信息能力將成為就業必備的技能,良好的程式設計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都將是年輕人必學的技巧。就像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掌握一門外語、會開車,就有助於找到更好的工作;未來,數據能力更容易説明年輕人的就業。
會展基金會:您預計20年內全球人口會增長還是停滯?
王文:正如我剛才說的,如果沒有大規模戰爭、氣候災難和病毒危機,20年內的全球人口肯定是增長的,甚至有可能突破100億。現在約85億。但很明顯,人口數量的分佈結構會發生變化。發達國家人口的比例將下降,未來有不少發達國家的人口將急速萎縮,比如,2043年,日本人口可能下降到1億以下,韓國有可能將下降到4000萬以下。中國目前也面臨著老齡化的壓力,正在失去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但非洲、印度都在增長,很可能未來20年,非洲、印度人口都有可能會超過20億。
會展基金會:人口趨勢將如何影響全球經濟?
王文:經濟學一般認為,人口越多,消費越多,經濟發展也會越有利。這正是人們相信非洲、印度充滿著經濟潛力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人口推動經濟發展,是傳統社會時的想法。按現在的情況,如果不推行改革,不提升勞動生產率,人口多可能會成為負擔。
目前年輕人口增多的非洲、印度等國家,關鍵是要高品質地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城市治理,進而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從這個角度看,非洲、印度的任務仍然很重,否則,人口便會成為經濟增長的壓力。
另一方面,人口趨勢也會改變勞動力市場、消費需求、社會保障和創新等方面,進而推動下一輪的國家興衰。
會展基金會:醫療保健的進步將如何影響經濟發展?
王文:我近年來一直認為,生命科學是最熱門的專業。人們對於生命的珍視,推動著醫療保健的大進步,進而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變數。在美國,醫療保健行業是新增就業最多的行業之一。醫療保健拉動設備、藥品、材料等行業甚至旅遊養老行業的增長。那些旅遊勝地,房價總是高於一般的城市。同樣,對於那些面臨老齡化的國家而言,醫療保健也正在改變著經濟發展結構,比如,國家更傾向於養老經濟、社區改造等。在中國,養老產業2022年占GDP的8%,我估計,未來二十年,可能會提升到20%以上。
會展基金會:未來所有人都能平等獲得醫療保健技術嗎?
王文:未來一定會有更多國家實現全民免費醫療,畢竟,對於多數國家的人們而言,醫療保健可能是下半生最大的支出負擔。目前,全球至少有10億人沒有醫療保險,這對未來人類而言,全民免費醫療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但另一方面,人類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醫療平等,至少20年內不可能。富人仍能夠有更多資源享受醫療保健,尤其是在醫美與重大疾病方面。新冠疫情就是一個明顯案例,全球有統計,感染死亡的人員多數都是窮人,某種層面上看,是一場「窮人危機」。
會展基金會:資源稀缺是否是未來的一個潛在問題?
王文:「資源稀缺」在過去是一個問題,但未來不會是。1972年羅馬俱樂部報告的預言恐怕要失敗了。過去400年工業革命的邏輯,是對地下資源的利用,包括煤、鐵礦石、石油、天然氣等。過去半個世紀,不斷有人在講,煤、石油等只能開採100年,但隨著技術進步,人類對資源利用出現了替代,比如,太陽能、風能對火電的替代。再過20年,人類很有可能還會進一步利用太空資源。從這一點上看,要相信人類的智能,以及對太空探索的精神。
會展基金會:人類與環境不斷變化的關係將如何影響經濟?
王文:這個問題涉及我最近的一篇學術論文,那就是碳中和目標的出現,正在改變國際政治經濟的運行規劃。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實現碳中和目標,已成為21世紀第二個十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舉措與國際政治的中心議題。170多個國家承諾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對國際政治規則的影響,在碳中和進程中呈現出一種新的生產轉型和國際秩序變遷路徑。
在碳排放增量空間約束下,一個國家的國力越來越依賴於一國運用排放空間的能力和效率。在氣候治理的國際共識下,碳中和引發貿易、金融、能源等領域博弈規則的「脫碳化」轉變,進而引發國際秩序的變遷和重塑。
在新路徑下,氣候話語權也迅速成為大國話語權的核心。面對氣候治理格局的複雜性,中國作為大國博弈的重要參與者,應在碳中和帶來的國際挑戰和競爭中挖掘轉型機遇,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之間的複雜關係,探索中國特色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會展基金會:您對未來二十年人工智能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有何預測?
王文: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基於數據算法的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極大提升了社會運行的整體發展效率,卻也如「雙刃劍」般帶來不可測的巨大技術風險,甚至取代糧食匱乏、金融波動、經濟危機、軍事衝突而成為重塑未來社會運行底層邏輯的新變數。這將促進人們在技術倫理上出現前所未有的爭辯與膠著。智能技術拓展人類活動的時空,但同時卻出現人類勞動被逐漸取代,人類的世界控制權與主體地位可能喪失的新風險。這一點上,我同意馬斯克的思考,如何規範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未來20年變得異常重要。
會展基金會:個人的角色將如何在不同領域(包括文化、經濟和政治)演變?
王文:人的角色正在出現等級制的分化。多數人仍在底層生活、工作,但少數人成為地球各個行業的新領導者。過去是一個國家只有一個國王,世界只是由幾個帝國與國王來掌握。現在,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國王,無論是可以分為若干個支領域的文化領域,比如電影、小說、藝術、體育,還是製造業,可分為至少500多個產業,都會出現能夠在一定領域主導世界的「王」。
政治的作用仍然很大,但不像傳統社會上那麼重要。國際組織、跨國公司、輿論領袖等等,都在分享著政治領域的權力。世界將變得更加複雜,而個人的角色也變得更加多層化,在國際社會的等級制中的位置更加明顯。
會展基金會:哪些方面在未來對富人和弱勢群體都有價值?
王文:科技仍然是最有價值的,無論是富人,還是弱勢群體。誰更好地運用智能科技,誰就有可能佔據更有利的社會地位。那些富人如果不善於學習,同樣會被淘汰。這些年,我們看到許多富人破產,原因就是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相反,一些弱勢群體如果能善用科技,就會實現人生的逆襲。許多草根出生的網紅,在短短幾年甚至幾個月裡,就完全改變了命運,這是科技的力量。
會展基金會:您是否預見到世界會進一步全球化,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經濟分裂?
王文:全球化,肯定不會停止。但是,未來的全球化的動力和特徵都會有新的變化。從動力上看,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會成為火車頭,驅動著全球化的下一波發展。相比之下,西方國家變得更加封閉與保守。從特徵上看,未來的全球化可能會出現「平行世界」的現象。西方國家用「小院高牆」限制本國高科技產品出口,最終導致非西方世界的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未來的20年,很可能是兩類全球化同時進行。一類是以西方為中心的;另一類則以非西方為中心的。
會展基金會:您認為未來20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什麼?
王文:目前的全球經濟正在遭受自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衰退,比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都更糟糕。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全球經濟平均增長是4%-4.5%;第二個十年下降到3-3.5%;而從2020年以來三年的全球經濟平均增長僅僅只有2%左右,2023年也未能重新上揚。這說明全球經濟已經陷入「長期停滯」了。
這主要源於三個原因:一是老齡化導致經濟動能的弱化;二是科技革命的瓶頸,未能像過去那樣極大拉動全球經濟增長。三是各國經濟金融政策的不協調。全球經濟要重新振興,大國要發揮作用,G20是很關鍵的平台。可憐,現在的G20似乎有點發揮不了作用。
會展基金會:未來二十年人類可能面臨的主要威脅是什麼?
王文:正如我上面說的,人類面臨著很多威脅,氣候變化產生的災難,下一輪病毒危機以及區域戰爭。但是對我而言,我仍然要提醒,可能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智能科技。人工智能正在產生對人類的替代,將會導致21世紀可能是人類主導地球運行的最後一個世紀。從這個角度看,人類目前陷入了思想貧瘠,需要有更多思想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