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問中國經濟之十二:2020年的華為與2024年的中國
2024年「兩會」召開,中共二十大換領導班子之後,由李強帶領的新政府帶來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而今屆兩會,最受關注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問題。
「中國是2023年的輸家」、「中國是反全球化的輸家」、「中國是貿易戰的輸家」……這是《華爾街日報》在2023年歲末報道中國時用的句式。此外,「中國經濟是否會陷入『停滯的十年』」、「中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這些雜音也不絕於耳。當然,西方媒體將中國定義為「loser」,這不是一個新聞,而是西方媒體多年來的慣用伎倆,同「中國崩潰論」、「中國經濟登頂論」如出一轍。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一……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國經濟沒崩潰,反而「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但從數據上看,確實「出口連續數月下降」、「吸引外資創歷史新低」,「消費者信心指數委靡不振」,從社會層面來說,更存在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的「溫差」。「信心不足是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一個事實。有人說:「微觀經濟感受才是真實的,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但是,難道說5.2%仍高於大部份經濟體的GDP增長是「粉飾」的數據嗎?更何況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國經濟陷入疲態」時,年均增長仍在全球大國中領先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悄然發生。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何謂好?何謂不好?是看數據還是憑感覺?我們將通過十三個角度試著回答。
【《香港01》將陸續推出《十三問中國經濟》系列文章,此為第十二篇】
「對華脫勾」,「去風險化」「去中國化」⋯⋯近兩年來,這些詞彙大量出現在外媒對中國的報道中。這些風險在不在?當然在。對中國究竟有多大影響?中國會因此硬着陸嗎?其實中央政府用了很多宏觀運行數據去回答。這些數據,更多人是看不明白的。但有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那就是華為。其實,當下中國經濟運行遇到的障礙,已經在華為身上進行過一輪「路演」,華為的故事是一個最具像的說明。
2018年12月,孟晚舟在加拿大轉機時被加拿大警方逮捕。2019年5月,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雖然美國當時已經把管轄權力延伸至不在美國注冊的晶圓廠如台積電、三星,但在2019年5月的制裁中,對華為的非美國供應商,如果產品中的源於美國技術含量比較低(低於25%),可以繼續給華為供貨。2019年12月,美國又把技術含量比下調到10%,但台積電的7nm產線中的美國技術比例低於10%,仍然可以供貨。2019-2020年,華為並沒有被美國搞死,在國際市場上仍然能夠獲得美國技術含量比較低的半導體產品。
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修訂外國生產直接產品規則(FDP),將基於基於美國軟件和技術得出的半導體設計、基於美國商務部管制清單中(CCL)的半導體生產設備所制造的芯片,全部納入出口管制範圍。哪怕生產線中有0.1%的美國技術,也必須遵守美國的出口管制。
2020年8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在實體清單中新增38家華為附屬公司,並修訂外國生產直接產品規則(FDP),在產品範圍上擴大到任何產品(2020年5月的禁令僅涉及半導體和集成電路),並明確實體清單中的華為及其附屬公司作為購買者、中間受托人、最終受托人、最終用戶都受出口管制。
從2019年5月開始,美國朝令夕改,連續修改政策,怎麽改、改多少次不是重點,重點是一定要把華為整廢、整死。
2020年8月政策宣布後,台積電、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美光等芯片大廠都相繼宣布,9月15日後將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甚至中國自己的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也委婉表態「絕對遵守國際規章」。
可以說,面對美國制裁的嚴厲程度,華為起初也是認識不足的。
2019年6月,美國剛開始制裁的時候,任正非在采訪中這樣回答:「......我們和美國政府的溝通,各個管道都在進行。因為美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我們在法庭里溝通,就是在和美國政府溝通。美國政府出具證據給法庭,我們也出具證據給法庭,讓法庭來判斷我們是有錯,還是沒錯,還是錯多少,做出裁決,這才是最主要的問題......」
「美國的歷史長河是非常長的,現在發生的一些事情只是短短的一個小插曲,不代表美國的整個歷史,所以我們對美國的尊敬不會改變,不會因為我們受了一個挫折就改變......就像我們小時候,爸爸媽媽也打過我們的屁股,但是我們不會恨爸爸媽媽的,為什麽?我們和爸爸媽媽幾十年相處,他打我們屁股的時候就十幾秒鐘,不能因為十幾秒鐘就和家庭關系產生斷裂。所以,美國現政府打擊我們一下,下一屆的總統也不知道是什麽想法。」
在這個時期,任正非還是相信美國的法律和法庭,還是認為美國的態度會發生改變。
2020年7月和12月,任正非的兩次采訪,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的話術發生變化:「......想點燃5G這個燈塔,但剛剛擦燃火柴,美國就一個大棒打下來,把我們打昏了,開始還以為我們合規系統出了什麽問題,在反思;結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來,我們才明白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們死......求生的慾望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無論怎樣,我們永遠不會忌恨美國,那只是一部份政治家的沖動,不代表美國企業、美國的學校、美國社會。我們仍然要堅持自強、開放的道路不變。你要真正強大起來,就要向一切人學習,包括自己的敵人」。
「......在美國的一波又一波嚴厲的制裁下,使我們終於明白,美國某些政客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任正非說的很對,美國的制裁,目的不是糾正華為,而是打死華為。打壓中國,打死華為,符合美國的長期國家利益。美國政客打死華為,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站在美國的立場,確實也無可厚非。
2020年,當時輿論場上的西方媒體一邊倒看空華為。BBC撰文稱:在不少分析師來看,這一禁令打擊力度之大,如果不是判華為死刑,也相當於判死緩。認為不僅是占華為總營收54.4%的消費者業務受損,其5G等業務也面臨風險。因為華為海思設計的服務器芯片鯤鵬系列、5G基站芯片天罡系列、5G終端芯片巴龍系列,以及人工智能芯片昇騰系列都因禁令受到影響。BBC特別指出:華為旗下的產品,從手機、5G基站,再到服務器,甚至各種物聯網設備,無不仰賴芯片。對於一家硬件為主的科技企業而言,沒有芯片就沒有產品,沒有產品,企業也不覆存在。
美國制裁,對華為的業務的影響相當大,華為的收入跌了20%,從2020年的8914億,下跌到2021年6368億,對扣非利潤和現金流的影響更大。
然而,萬萬沒想到,華為到了2023年能做到這個地步:發布了以Mate 60 Pro系列為代表的帶有星閃技術、衛星通訊、超越5G速度的手機新品,至今一機難求;推出了領先傳統車企和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具有智能駕駛系統的問界M7,大放異彩並且發布消息開放投資合作;華為2023全聯接大會確定華為未來5—10年的All Intelligence戰略,推動全面智能化。2020年被認為已經胎死腹中的升騰AI芯片,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好的AI芯片之一,被多家互聯網大廠采購作為英偉達的國產替代品。EDA、ERP也實現了國產化自主化。須知,如果有一天中美真的脫鉤,華為及華為產業鏈今天積累的這些技術,對中國的重要意義,再怎麽強調都不為過。
華為在2020年遇到美國制裁這樣的重大黑天鵝沖擊,采取了什麽樣的應對策略呢?開源節流。一邊想一切辦法開源,開闢新業務,尋找新機會。一邊選擇性節流,儲備子彈。2022年,任正非先生做了一個內部講話,題目是《活下去是主要綱領,在市場上的收縮要堅決》:「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為對未來過於樂觀的預期情緒要降下來,2023 年甚至到 2025 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的綱領活下來,有質量的活下來.....」「如果按計劃在 2025 年我們會有一點點希望,那麽我們要先想辦法度過這三年艱難時期,生存基點要調整到以現金流和真實利潤為中心,不能再僅以銷售收入為目標。」
「理想從『全球化』轉為『活下去』」,「在戰略關鍵機會點上,生存危機點上,我們可以不惜代價投入,但在非戰略機會點上不能亂花錢」,「未來我們是競爭對手,你們可以拿著『洋槍』、『洋炮』,我們拿著新的『漢陽造』,新的『大刀、長矛』,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
華為壯士斷腕,賣掉榮耀,保證現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華為的資產負債率從2019年的65.6%,下降到2021年的57.8%。如果仔細看華為2020-2022的年報,華為這三年其實還是非常艱難的,毛利少了400多億,研發費用卻增加了200多億。看經營性現金流從2020到2022年的變化,更能感受到華為這三年的如履薄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寧可壯士斷腕,也沒有減少研發費用的投入。
最終華為的逆襲,還是靠技術的突破。華為不惜代價投入的是什麽?是戰略關鍵機會點,生存危機點。是研發,是技術突破,一個個定位卡脖子的卡點,一個一個點的突破。是把新的「漢陽造」,新的「大刀長矛」造出來。
2020年,華為的優先級是:加大研發投入,突破卡脖子,保證生產和業務能突破制裁正常運轉;儲備更多的子彈,削減成本,保證現金流;舊的市場因為政治原因不好搞了,盡可能開源,開闢新市場;增強員工的信心,防止團隊流失。
華為用了5年的時間證明「燒不死的鳥就是鳳凰」。美國對華為打壓越廣泛,華為就越有戰鬥力。任正非曾表示,無論美國再怎麽打壓,華為也不恨美國。華為原來就像「羊」,慢慢吃草,變得很胖;美國是「狼」,狼一追羊就跑,減肥了就有戰鬥力。
2024年的中國,目前面臨怎樣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來說同2020年時的華為是相似的。外部壓力,內部臃腫。看華為3年「抗戰」路徑,就知道中國會如何「熬」過這一段最艱苦的時期。
華為應對制裁危機的經驗給了怎樣的啟示呢?其一,這場仗是一定需要打的,躲不掉避不開。中美結構性矛盾存在,越是中國逼近美國,激烈程度就會越高。必須做好各方面的準備。這並不以中方意志為轉移。
其二,堅持轉型。2023年華為的成績單,帶來了中國科技的覺醒,覆活了曾經有過的獨立自主精神,提升了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他們將美國的科技霸權捅出了一個大洞,標志著華為走過了最艱難的時刻。這是一個覺醒的年代,覺醒的不光是中國科技,不僅僅是對西方的迷信心理,更重要的是對獨立自主意義的重新認識。華為告訴所有的中國人,走獨立自主的道路,中國從來都不缺少科技創新的空間和機會。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發展跡象。高速金融化,造成了發展的泡沫化。短時間看似乎非常亢奮,但長期事實上這都會造成經濟疲軟。高速金融化模式也成為了利益輸送通道,並對社會形成錯誤的財富效應。這個時候,中央給出了「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選擇,更進一步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是一份高亢的宣言,宣示了獨立自主的創新能力對於企業和國家的重要性。這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保障經濟主權的堅強基石。沒有獨立自主,就沒有經濟主權。只有消除對資本世界的恐懼,才能不在美國的規則下前行,才能不受制於他人,才能維護經濟主權和根本利益。
正如,任正非從2018年開始對美國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決策者的看法同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華為領導層在面臨危機時,抓主要矛盾,就是解決生存問題,解決卡脖子問題。今日中國決策者心目中的主要矛盾,生存危機點是什麽?顯然,既不是房價,也不是股指。為何如此強調「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為何中國政府是最堅持改革和轉型的政府。這才是發展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