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袒富家子弟、中產生消失:美國名牌大學收生制度葬送多少人才?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過去逾半個多世紀以來,培養出美國三分二法官、四分一參議員,以及八分一世界500強企業行政總裁的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一向是全球優秀學生夢寐以求的至高學府。但最近有美媒報道指,全美收入頭1%家庭的學生有較高機會獲這些頂尖院校錄取。著名大學招生制度有偏袒富家子弟之嫌,導致教育不公平問題日益嚴重,大學錄取偏好也關乎到一個國家形塑菁英的情況。

據《紐約時報》最近的報道,*常春藤聯盟的招生制度壓抑了中產階層和貧困家庭的學生。即使不少中產階層和貧困家庭的學生比家庭背景較好的學生更優秀,惟他們卻無法在招生過程中競爭獲勝,因為這些學生往往缺乏豐富的資源和社交網絡,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用,而且沒有充分的機會參加划艇、劍擊等課外活動。

*註:常春藤聯盟(Ivy League),即由美國東北部8所大學或獨立學院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及康乃爾大學所組成的聯盟。

報道引述哈佛大學非營利政策研究機構「洞悉機會」(Opportunity Insights)最新的分析報告指出,出身全美收入排行榜前1%家庭(即年收入約61.1萬美元,相當於約477萬港元)的孩子,在常春藤聯盟的錄取率,是其他有類似SAT或ACT成績學生的2倍。報告又指出,學校在篩選成績相同的學生時,會優先錄取父母為校友的學生。

最新的研究指,以哈佛為首的常春藤聯盟的收生偏向富人子弟。(Reuters)

這項研究追蹤了2001年至2015年間申請頂尖學院的240萬名學生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出席率、父母所得稅記錄及大學入學考試成績。該研究除了涵蓋「常春藤聯盟+(Ivy Plus)」外,即8間常春藤聯盟大學,以及還有麻省理工學院(MIT)、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芝加哥大學,還包括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紐約大學等名牌私立大學,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密歇根(University of Michigan)等著名公立大學。

造成此偏向富人子弟現象的其中一項原因是,美國在招生評分中納入「非學術評分」(Nonacademic ratings),以在入學考試成績相同的學生中進行篩選。非學術評分包含課外活動、義工服務和人格特質,富有家庭的學生往往在相關的評分中獲得比一般學生高的成績。

負責研究的美國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佛里曼(John Friedman)表示,美國人普遍的立場是,你的機會不應該取決於你的出身,這某程度是「美國夢」的中心思想。他說:「當社會上這些做法賦予出身優勢背景的學生更多優勢時,就會讓其他學生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能力受限,並限制美國夢。」

有意見認為,當社會賦予出身優勢背景的學生更多特權時,就會讓其他學生獲得成功的能力受限和限制美國夢。(Reuters)

佛里曼補充,上述一眾名牌大學的學生群體經濟多元化程度較低,會影響到商業、政治和其他產業領導者角色,他解釋:「當學生群體多樣性較低,將導致他們在職涯後期,能夠取得這類領導職位的群體較欠缺多元化」。

消失的中產學生?

雖然,一眾頂尖大學青睞富家子弟或許算不上稀奇,惟該研究同時指出,在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影響下,中產階級學生錄取頂尖學校的機率最少,甚至比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還要低。舉例,在相同SAT或ACT成績的學生中,約有40%就讀名牌大學,而來自美國最貧困家庭約有20%,但中產階級學生卻只有10%。

該報告的數據指出,家庭收入在前30%至10%的學生,錄取名校的機率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亦低於收入在後50%的學生。其中,錄取率最低的,是前10%的學生。有分析指,此一現象的成因是因為美國於幾年前推動大學入學的平權行動,這項已結束的措施規範大學在招生上落實種族平等,以種族考量是否錄取申請入學的學生。

對中產階層的學生而言,他們既沒有足夠的財富和關係獲得更好的教育,也不是「平權行動」所保障的弱勢群體。研究人員指出,美國大學除了落實種族平等以外,也應該改變政策來推動各學校的學生在社會經濟層面上的多樣化。有常春藤學校招生主任直言:「我們招生的分佈非常不平衡,中產階級的孩子消失了。」

美國此前的平權行動雖使包容性逐漸成為全美大學的一項核心價值,惟卻引起另一些不公平的現象。(Reuters)

「需找出天賦和特權之間的區別」

從以上的情況可見,「平權行動」雖然使包容性逐漸成為全美大學尤其是公立大學的一項核心價值,惟運用多年後,卻引起另一種不公平的現象。事實上,這種教育不公平問題已經在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延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常春藤聯盟等名牌大學是美國最頂尖的大學之一,其招生制度也會影響到其他大學的招生方式。許多大學都刻意效仿常春藤聯盟校的模式,使得教育不公平問題更加嚴重。

何況,這一不公平的現象還有更深遠的影響。撇除收入因素,就讀常青藤聯盟校帶來的其他方面影響甚至更大,例如它使進入頂尖研究生院的概率增加近一倍,進入國家新聞機構和研究醫院等頂尖機構工作的概率增加兩倍等。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經濟學家 Susan Dynarski 表示:

雖然常青藤聯盟校只是一小部分學校,但群體階級代表的存在很重要,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學校的影響有多大: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都來自這些學校。

由於進入名牌大學是進入美國經濟和專業精英階層的最可靠的途徑之一,因此會影響到學生們獲得權力和影響力的途徑,長遠甚至有可能改變他們成為美國當權者和決策者的機會,故收生的偏向性值得社會更多關注。特別是,分配不均已嚴重威脅到美國的資本主義,也正在分裂社會。

美國拜登政府需要設法解決國內名牌大學收生制度的問題,防止中產階層的人才得不到公平的上流機會。(Reuters)

面對偏頗的收生制度,多間美國大學紛紛表示,收入多元化屬當務之急,需要取消對校友子女、體育生和私立學校學生的偏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和教育機構應該采取行動,改革招生制度,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和資源,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此外,常春藤聯盟也應該承擔起責任,改變其招生制度,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這些大學可以增加招收來自中產階層和貧困家庭的學生的比例,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經濟援助和資源,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和取得更好的學業成績。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己的夢想,還可以幫助美國建立一個更加公平和多樣化的社會,以及更加多元的人才庫。

其中一個參考是麻省理工學院(MIT)。該大學招生院長施密爾(Stuart Schmill)表示,該校幾乎不偏愛富家子弟,他們長期以來的做法是不優先錄取傳統申請者。他說:「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人才的分配是平等的,但機會並不平等,我們的招生程式旨在考慮到學生因收入不同而擁有的不同機會。我們的過程確實有責任找出天賦和特權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