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後,發達富裕的印度也將是世界的挑戰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印度人口已經在今年四月超過中國,成為了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體與超過50%的人口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國家,印度發展潛力無限,引人矚目。2022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獨立75周年紀念日上表示:「我們必須在未來25年,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一個發達國家。」這個講話引起了西方國家和整個世界的關注。

他們關心的是,在莫迪計劃的25年時間裏,印度將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發達國家,以及他們將如何改變外交戰略來應對這樣的變化。事實上,在當下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西方開始關注印度的繁榮與發達,言外之意就是在未來,中國將會退出被視為是繁榮發達的國家行列。對於印度在接下來的25年內的發展,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印度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繁榮發展,成為一個很有錢的國家,但是這種繁榮是否持久穩定,值得商榷。與此同時,印度也可能成為世界的新挑戰。

印度現在的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據日經中文網報道,印度2022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7%,高於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按美元計算的2022年名義GDP達到約3.38萬億美元,超過英國,接近日本的8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稱,印度2023年度以後仍將持續6%左右的增長。到2027年,日本和印度的GDP將發生逆轉。

這意味着印度不僅在經濟增速上超過了中國,未來也可以在經濟規模上匹敵傳統的西方發達國家。今年4月,世界銀行發布最新一期《印度發展動態》,預測印度2023/2024財年(2023年4月份至2024年3月份)的經濟增長預期為6.3%。總體來說,在全球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印度的經濟展現了積極的復甦信號。分析指出,這有賴於印度國內高收入人群強勁的投資活動和活躍的消費需求。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印度人口已經在今年四月超過中國,成為了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 (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印度也在大興建設基礎設施。新興國家重視基建,因為這是創造就業的機制和吸引國內外投資的工具。莫迪把基礎設施發展視作是印度經濟的驅動力;他有一個很宏大的計劃,就是大力發展基建,助推印度經濟發展以實現在2024年成為5萬億美元經濟體的目標。據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印度的發電能力增長了22%,可再生能源容量在5年內幾乎翻了一番。

印度過去8年新增的5萬公里國道是此前8年的兩倍。民航機場數量從2014年的74個增加到2022年的148個。國內客運量從2013年的6000萬人次上升到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前的1.41億人次。與此同時,印度每年增加1萬公里的高速公路。農村公路網的長度已從2014年莫迪當選時的38.1萬公里增加到今年的72.9萬公里。這些變化帶來的就是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學人》雜誌援引相關研究指出,道路網絡的發展刺激了印度的經濟活動,降低了運輸成本,增加了貿易收益,並提高了工人工資,尤其是對熟練工人而言。印度農村公路計劃已被證明有助於將工人從農業轉移到生產效率更高的工作崗位,也讓附近村莊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但是,印度基建也存在諸多問題。6月2日,印度發生了本世紀最嚴重的列車相撞事故,東部奧迪沙邦發生三列車脱軌相撞,目前已造成至少288人死亡,超1000千人受傷。這次事故暴露出印度基建的問題,政府把資金投向能夠彰顯政績的新工程的同時忽視了對現有設施的維護。據印度審計署去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政府大力新建線路和「半高鐵」,但分配給線路和列車養護的資金正在減少。不僅鐵路如此,新建道路不合格、豆腐渣大橋垮塌等事件層出不窮。印度處於「重視新建,忽視維護,很多事故」的困局中。這對國家要保持長期繁榮來說是一個巨大阻礙。

此外,安邦智庫對基礎建設持有一個觀點,即現在的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會起到顯而易見的推動,但在若干年後,這種大投資大建設也會成為包袱。鋼筋水泥的生命周期就是三十多年,老化之後必須進行維修養護。這種維護需要巨大的投資成本,將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物化的債務。這種發展包袱已經拖累了我們中國的經濟,若干年後也會影響印度的發展。現在印度是繁榮國家的新起之秀,但其若忽視了基建包袱的問題,那持續的繁榮將不能保證。

除了上述基建,印度還有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說,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指出,印度龐大的13億人口中有60%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不足3.1美元,也就是說這些人每天只能花人民幣20多塊錢。如果印度的貧困人口在今後幾十年內沒有轉折性的改變,印度談不上是一個繁榮的國家。印度可以變得有錢,但是當財富不是相對平均的時候,「繁榮」二字是不可以隨便講的。莫迪去年在獨立75周年的講話其實是一個類似拉選票的政治演講。他只談到了許多推動印度發展的積極因素,對國內存在的困難避而不談。

印度基建老舊問題頗嚴重,不時出現列車出軌意外,包括東部奧迪沙邦巴拉索爾市(Balasore)2023年6月2日晚發生的火車相撞出軌慘劇。(Regards)

除了錢,印度在未來還要面對民族主義的挑戰。莫迪政權之所以穩定,就是因為他支持印度教民族主義。《華盛頓郵報》指出,75年來,印度從未像今天一樣淡化對「聖雄」甘地的紀念。文章指出,甘地強調的「非暴力」原則不斷被淡化,年輕人對甘地的「妥協退讓」感到不滿。他們想走另外一條道路,民族主義已經膨脹得十分厲害。此外,在文化和宗教領域,印度教民族主義內容也在泛濫。

彭博社發表評論稱,莫迪執政以來,印度近兩億的穆斯林人口被逐漸邊緣化。他們開始成為政客、媒體和暴徒們攻擊的目標。印度激進的沙文主義媒體甚至稱他們是潛在的「第五縱隊」。這種情緒非常可怕,是一個不安定因素,隨時都會成為造成社會動盪的炸彈。值得指出的是,這種現象不僅對印度國內社會不利,也會對世界產生影響。然而,西方社會對印度的民族主義採取的是一種漠然視之的態度。這可能是基於對中國的敵視而產生的。西方容忍印度民族主義,就是希望在未來,印度可以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反對中國。

印度總理莫迪於5月28日為新落成的國會大樓舉行開幕典禮,以印度教儀式進行。(Reuters)

但是,這只是西方的幻想,是錯誤的研判。不久前,因立場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的出名的電視主播阿納布·高斯瓦米(Arnab Goswami)在節目上舌辯美國教授。這場討論沒進行多長時間就演變為主播和印度學者對美國人的公開斥責。高斯瓦米等人指責美國人沒有道理告訴印度人該怎麼做;印度已經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了,而美國的發展越來越不行。

在另一檔與美國前任外交官訪談的節目裏,高斯瓦米直言美國人是虛偽的,美國的民主是混亂的,美國也無權干涉印度的內政。高斯瓦米對美國人的批評一點也不含蓄,而這正代表了許多印度民族主義者對西方對國際政治的態度。印度在沒富裕起來的時候就這樣,如果經濟如莫迪所預言的在25年內極速增長,國家經濟地位進一步提升,到那個時候,印度教民族主義會膨脹到什麼樣的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現在西方的企業界、資本界甚至有些國家,對於印度和印度市場的態度可能是存在錯誤的。他們只是基於一些假定條件,審視着印度的未來。但是,基於印度現在的發展程度和民族主義的蔓延,印度未來100%不會像今天西方企業界資本界想象的那樣。即便是25年之後繁榮起來,印度也絕對不是今天西方國家所期待的那個印度,而是一個新的挑戰。

最終分析結論:

印度在25年內很可能成為一個有錢的、發達的國家。但是,因為人均財富問題、基建質量與維護問題都不能保證其成為一個持續繁榮的國家。與此同時,日益膨脹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既是阻礙印度成長的因素,也將使印度成為未來世界的挑戰。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第6936期《每日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