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緬甸到阿富汗都是印度? 印度新國會「統一地圖」助燃民族主義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印度新落成的國會大樓一幅壁畫近日惹來爭議,該壁畫以地圖造型呈現,卻包括含了南亞多國的領土。執政黨有官員稱地圖為「統一印度」,引發鄰國不滿。這座新國會大廈也被視為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推動「印度教民族主義」的新標誌,官方堅稱這只是呈現歷史文化的地圖,但這種地緣政治想像,背後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又是怎樣一回事?

已有百年歷史的舊國會大樓由英國殖民政府建於20世紀初,建於舊國會旁邊的新國會大樓由高空看下去呈三角形,斥資達1.45億美元興建。該幅藝術壁畫佔據了新國會大廈法門廳的16個壁龕之一,其他壁龕中的壁畫分別紀念印度聖人、古籍與*《羅摩衍那》(Ramayana),地圖含糊了印度現存國界,包括了阿富汗的部分地區,整個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及緬甸。

上面標註的地名都是古老的名字,一些標記的城巿屬於現今其他國家,包括Purushpur——巴基斯坦白沙瓦的梵語。壁畫地圖鑲嵌於被稱為「民主殿堂」的建築的一塊大石上方。壁畫的官方描述為:「在公元前265至238年間,阿育王在很多地方傳播佛教的信息,並刻劃於很多地方。」

*羅摩衍那:印度兩大史詩之一,另一部是《摩詞婆羅多》。學者估計該文本最早階段出於公元前8至4世紀,後來的階段則延伸至公元3世紀,儘管創作日期未明,但為世上最大的古代史詩之一。

這幅地圖引發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的官員及反對派政客不滿,但印度外交部堅稱,這幅壁畫描繪了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大帝(Ashoka the Great)統治帝國的版圖,並傳達出「政府採取負責任及以人為本的管治理念。」當局強調這只是一幅歷史地圖。

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下稱印人黨)卻有部分成員卻直指這是”Akhand Bharat”——「統一印度」。這個地緣政治概念乃是存在數十年、印度教民族的右翼推動的思想。

5月28日,印度新德里新國會大樓落成典禮上,印度總理莫迪 (Narendra Modi) 與印度教牧師合影。(Reuters)

鄰國批評印度搞擴張主義

周邊國難免認為印度放置這幅地圖壁畫於新國會別有用心。作為宿敵的巴基斯坦是最先出面指責的國家之一,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說:「莫迪政府無端宣揚『統一印度』是一種歷史修正主義及擴張主義思維的表現。(這種思維)不僅試圖征服印度鄰國的身分和文化,還試圖征服印度本國內自己的宗教少數群體。」

壁畫中還包括了位於尼泊爾境內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地藍毗尼(Lumbini)及迦毗羅衛(Kapilvastu),引起尼泊爾不滿。尼泊爾前首相KP Sharma Oli對傳媒說:「如果像印度這樣自視為古老大國,同時又是民主模範的國家,把尼泊爾領土納入自己的地圖內,掛於自己的國會大廈中,這不算公平。」他並促請現任首相遠達哈爾(Pushpa Kamal Dahal)要求印方移除問題壁畫。

印度新德里呈三角型新國會大樓,後方圓型的正是舊國會大樓。(Reuters)

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右翼民族主義推手

自莫迪於2019年5月第二度當選連任以來,印人黨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更加熾熱,其背後的精神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下稱服務團)及相關組織組成的「同盟家族」(Sangh Parivar)為印度最大的社會組織網絡,在歷屆大選中對印人黨勝選起着巨大作用,也是印度教民族主義活動的推手。成立於1925年的服務團,並非一個義工或公益團體,而是一個狂熱的法西斯主義團體,教派及軍事化色彩極濃,並鼓吹「印度教國家復興」。在「同盟家族」的長期想像中,一個從《羅摩衍那》時代便存在的印度國,其國土覆蓋今天的阿富汗、緬甸、西藏到斯里蘭卡。

「統一印度」的概念是由印度歷史學者兼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穆克吉(Radha Kumud Mookerji)於1944年首次提出,時值英屬印度(British Raj)穆斯林聯盟推動巴基斯坦獨立之時。穆克吉並指「統一印度」乃地理史實:「在印度人(Hindus)幾千年的歷史之中,他們的祖國就是整個印度的大陸延伸——由克什米爾(Kashmir)到海角,從南加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和阿馬爾納特(Amarnath)到馬杜拉(Madura)和拉姆斯瓦蘭(Rameshwaram),從德瓦卡(Dwarka)到普里(Puri)。」

印度民族主義者宣揚的”Akhand Bharat”「統一印度」地緣政治概念包括南亞多個主權國的領土,更延伸至緬甸及西藏。(BurningCompass.com)

長久以來,在公共場合上,部份服務團領袖都說「統一印度」只是一個「文化概念」,服務團出版的刊物皆持這個立場,強調「統一印度」並非國家或政治概念。自1947年*印巴分治(Partition of India)發生之後,服務團馬上便開始推廣「統一印度」的思想,團內領袖不時公開表示要讓印巴兩國重新統一。1965年8月17日,印人黨的前身「印度人民同盟」(BJS)在會議上通過一項決議:「印度的傳統和民族不反對任何宗教,穆斯林將融入國家的生活,統一印度將會成真。分離主義政治的阻礙一旦消除,印度與巴基斯坦便可統一。」

*印巴分治:大英帝國二戰後無力維持在南亞的殖民地,由南亞最大的印度教及穆斯林政黨領導人商討決定讓印巴分治,英屬印度正式分為印度及巴基斯坦,後來再分出孟加拉作獨立國家。但印度右翼民族主義的國民志願服務團(RSS)思想認為,印度原本是一個印度教國家,穆斯林入侵才使至大印度分裂,服務團甚至否認巴基斯坦如今作為主權國家的事實。

1947年,英屬印度實行印巴分治後的國界地圖,東巴基斯坦於1971年獨立成為孟加拉。(wikimedia commons)

推廣去殖民、印巴再統一思想

印人黨秘書長、服務團領袖人物Ram Madhav於2015年曾就着一幅把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納入印度國界的地圖表示:「服務團仍相信終有一日,這些60年前(指1947年印巴分治)因歷史原因分開的地區,未來將會順從大眾的心願,重新結合,從而建立『統一印度』。」

事實上,多數歷史學家認為即便時在古代,尼泊爾、緬甸及斯里蘭卡從沒隸屬過印度;阿富汗、孟加拉及巴基斯坦雖然曾經隸屬印度,但除了英國統治時期,這些地方都沒有與印度一同被同一位領導人直接統治過。

莫迪身為服務團虔誠的一員,儘管政府層面從未像服務團領袖的口吻宣揚及談及「統一印度」,但印人黨中不乏高層人士過往曾在演說中闡述過「統一印度」的想法,地方政府之內亦會把服務團的主張滲入教課書內。2014年,當時由莫迪領導的古吉拉特邦政府將服務團領袖Dinanath Batra的著作Tejomay Bharat作為公立學校的補充讀物。書中有一章講述「統一印度」,所描述的印度國土包括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緬甸和斯里蘭卡。

作為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宣揚力量,服務團在社會以至地方政府層面都有實際影響力,也是印人黨穩站於政壇的重大力量。推祟「統一印度」或大印度主義,並不代表印度真的有統一巴基斯坦或擴張領土的野心,因這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但無可否認在國內政治中十分奏效。

印度總理莫迪於5月28日為新落成的國會大樓舉行開幕典禮,以印度教儀式進行。(Reuters)

威脅世俗主義 莫迪卻越坐越穩

新國會大廈早前舉行的開幕典禮以印度敎儀式舉行,有在野黨批評,典禮應由總統幕爾穆(Draupadi Murmu)主持,而非莫迪,指摘其做法是違反印度的世俗主義,把落成典禮弄成自己的「加冕禮」。在野黨又認為這座以「去殖民」為主要原因所建的新國會成本過高,最終多達19個反對黨缺席了開幕典禮。

的確,服務團以至印人黨鼓吹「統一印度」或是「重建印度教國家」,在內助長迫害宗教少數族群,破壞奉行世俗主義的印度民主體制;在別國主權問題上打擦邊球,破壞與鄰國的關係,削弱印度在南亞及東南亞的影響力。雖然地圖事件引發多個鄰國不滿,但基於印度在區內的經濟影響力,並作為其他國家的重要外資來源,這些被觸怒的鄰國,反對聲音消退得很快。尼泊爾及孟加拉政府素來與莫迪政府關係良好;斯里蘭卡、阿富汗、緬甸官方更從沒就事件發聲。

不過,略多於一半(54%)的印度受訪者認為,在莫迪政府近年帶領下印度已經成為「世界的老師」(Vishwaguru),有責任帶領他國。而且,莫迪上台至今接近10載,已讓印人黨牢牢的成為第一大黨,莫迪政府更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民望最高的一屆。《經濟學人》日前報道指,總理莫迪個人的支持率達77%,比起所屬印人黨的支持度高出一倍,而且輕鬆的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民選領袖。而且,莫迪的高民望除了很大程度歸功於他個人的政治手腕,也是基於在野黨的弱勢。這亦足證在地緣政治、宗教上內外煽動的印人黨,地位可謂空前牢固。

↓一片看懂:印度人口正式超越中國,能成下個世界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