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濫藥、性暴力:美國青少年身心危機警號已響?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4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發布一項於2021年展開的調查,這一系列針對該國高中生的全面調查向當地家長和政策制定者發出了令人不安的信息:美國青少年身處多重危機之中,正面臨身心健康、性暴力、濫用藥物等各種威脅。

據CDC的調查發現,五分一美國高中生表示他們曾目睹社區中的暴力行為,3.5%的人表示他們有攜帶槍支;近9%的學生則表示,他們曾被迫發生性行為。另外,三分一女學生表示她們在過去一年曾考慮自殺,當中逾13%的人更表示曾嘗試過自殺。

調查又發現,表示曾考慮、計劃或企圖自殺的男生人數保持穩定,惟女生卻有顯著增長,30%人在一年內曾認真考慮過自殺,24%的人曾計劃自殺,13.3% 的人更曾企圖自殺。

其中,黑人女生較白人女生更有可能曾企圖自殺,而美洲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和黑人男生則較白人男生更大機會曾企圖自殺。該調查還發現性暴力的情況有所加劇,而女學生遭受人際暴力的比率總體上高於男學生。

美國青少年正面臨身心健康、性暴力、濫用藥物等各種威脅。(網上圖片)

少數族裔及性小眾更易受侵害

此外,不足3%的學生表示近期的住屋情況不穩定,其中以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原住民、美洲原住民、阿拉斯加原住民、黑人和 LGBQ+ 學生較同齡學生更有可能面臨住屋不安全的情況。研究人員認為,雖然此一比例不算多,惟這批學生更容易受到傷害,例如他們使用非法藥物的可能性較平均高出3倍、注射毒品的可能性高出19倍,他們還更有可能遭遇肢體暴力和性暴力。

這項每兩年進行一次的全國性調查還揭示了高中生人口的兩個重要變化,首先是逾49%受訪者為少數族裔群體,較2019年的48.9%和2017年的46.5%要高;其次是約25%的學生為LGBQ+群體,這相比2019年11%學生自認為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或雙性戀的比例高,而這一比例於2017年為10.4%。

在是次的調查中,研究人員還首次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包括他們的父母或家中成年人對他們的日常行蹤了解多少、他們與學校內的人的關係如何、其住屋狀況的穩定性、他們在家外遭受暴力的情況,以及他們於新冠疫情期間的心理健康,以此作為對家長監督評估的部份。

CDC的調查發現,三分一女學生表示她們在過去一年曾考慮自殺,當中逾13%的人更表示曾嘗試過自殺。(CDC)

也有幾個正面趨勢…

幸而,上述的調查也有幾個正面的發展趨勢。例如,表示目前正在使用酒精、大麻或酗酒的學生人數有所下降,但仍有約三分一的學生報告稱在過去30天內使用濫用某種藥物。

另外在首次的全國家長監督評估中,逾86%的學生表示其父母或家庭中的成年人知悉「他們要去哪裏,或者在所有時間或大部分時間都知道他們會和誰在一起」,而這些人面對的危險性行為、濫藥、遭遇暴力、自殺、心理健康問題等也更少。

最後是有62%的學生表示,他們在學校感到和他人「有所聯繫」,這對他們的健康同樣產生了積極影響;心理健康不佳、濫用處方鴉片類藥物、經歷強迫性行為以及因感到不安全而逃學的發生機率較低。雖說如此,這一調查的結果無疑也為美國人敲響了一記清晰的警鐘。

美國青少年的困境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惟在新冠疫情期間有所加劇。(Getty)

訴訟、聽證會、聯邦資金盡出解難?

事實上,美國青少年面臨困境的說法並非新鮮。2019年,知名期刊《異常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的研究已發現,2009至2017年間,美國14至17歲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比率增加了60%。而12至13歲(47%)和18至21歲(46%)的人口也有與此相近的上升比率,其中20至21歲人口的抑鬱症罹患率甚至增加兩倍。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心理及教育學教授Mary Helen Immordino-Yang當時表示:「我認為這真是個當頭棒喝,這些伴隨着其他證據而來的發現顯示,我們並未在青少年的發展上給予適切的協助。」美國的自殺率為富裕國家中最高,兩成的年輕女性和一成的年輕男性曾在25歲前經歷嚴重抑鬱症病發。

有意見認為,美國青少年的危機應歸咎於社交媒體,因這些網絡平台放大了年輕人的焦慮情緒,並加劇同輩間的競爭與比較。去年,《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也揭露Facebook員工舉報,公司內部研究早知道Instagram對少女的身體形象產生了負面影響。

心理及教育學教授Mary Helen Immordino-Yang表示,美國青少年罹患抑鬱症的比率有如「當頭棒喝」。(USC)

隨着相關的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有所加劇,當地似乎也開始採取更加積極的行動。例如,西雅圖公立學區今年1月對Alphabet、Meta、Snap等多間大型科技公司提起訴訟,聲稱這些公司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機的惡化負有責任,並直接影響了學校履行教育使命的能力。翌月,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亦召開聽證會,針對青少年大量使用社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商討如何提出法律規範。

此外,青少年困境問題近年亦已引起美國各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希望長遠解決年輕人普遍存在的焦慮、抑鬱、孤獨等問題。許多州和地方的官員也動用國家救援計劃來使用救濟資金和捐款,專門用於青少年心理健康。

美國社會近年開始關注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Getty)

據美國國家衛生政策學院的數據,2021年38個州頒布了旨在改善學校心理健康資源、預防自殺和促進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法律。同年10月,拜登政府宣佈為青年心理健康服務提供超過3億美元的資金,其中一些旨在解決缺乏訓練有素的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的問題。此外,諸如去年德州尤瓦爾迪小學槍擊案後通過的兩黨槍支管制法案,亦包括向K-12學校提供10億美元的撥款,以對抗精神疾病。

有意見認為,解決當地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需要瞭解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同時需要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美國政府除了必須確保青少年有充足營養、穩定的住屋、安全的社區外,還必須有一個經濟穩定的家庭,以保障他們的心理健康。而當局亦需要確保當青少年有需要的時候,能夠適時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還需要讓他們有醫療保險以支付精神健康服務。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心理學家Candice Odgers重申:「我們需要盡快搞清楚,因為這關係到這些孩子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