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烏提供重型武器 國防政策轉向不做「歐洲病夫」?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隨着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進入新階段,聚焦烏克蘭東部及南岸地區的戰火加劇。美國高級官員透露,40個國家代表周二在美軍駐德國拉姆施泰因空軍基地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基輔擴加武器援助。而德國在會上更宣布「開綠燈」,準備向烏克蘭政府提供部分重型武器,成為德國打破歷史禁忌的新一頁。

德國國防部長蘭布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周二(26日)在軍援烏克蘭的會議上宣布,德國將授權向烏克蘭交付「獵豹」(Guepard)防空坦克。法新法引述德國政府消息人士指,柏林提供的50輛防空坦克並不來自德國軍方,而是來自KMW軍火集團庫存,而由於該批坦克10年前已經退役,需要進行技術更新再送到烏克蘭。上周,德國還宣布向斯洛文尼亞提供坦克,以便後者向烏克蘭轉讓出蘇制坦克。

此舉將標誌着,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政府在德國軍事政策上的另一次大轉變。此前,朔爾茨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或進攻型武器,在上周才表示「這可能引發與俄羅斯的核戰」,因此北約應避免與俄羅斯直接抗衡。但基於俄羅斯在頓巴斯展開新一輪激烈戰鬥,德國面臨其他西方盟友有關對烏援助的壓力加大。

周四(28日),德國聯邦議院更以586票贊成、100票反對、7票棄權通過對烏克蘭問題議案,正式批准「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在可能的情況下加快交付,並將交付範圍擴大到包括重型武器」。

4月28日在德國柏林的聯邦議院討論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以586票贊成、100票反對和7票棄權通過對烏克蘭問題議案。(AP)

基於二戰的歷史包袱,德國一直限制了向衝突地區運輸武器,但在烏克蘭戰事開始以來已開始拋棄這個數十年的枷鎖。1月時,德國因只提供5000頂防護頭盔而備受批評,更遭基輔巿長克利奇科(Vitali Klitschko)直嘲「笑話」;到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僅兩天後,短短數月間柏林已作出明顯的外交轉向,宣布向烏克蘭派送1,000枚反坦克導彈500枚毒刺導彈。但當時德政府仍沒有批准國內軍工產業對烏提供具攻擊性重型武器,包括坦克及「貂」步兵戰車(Marder)。

有學者認為,德國政府這次轉向意義重大。「德國只會在一個情況下作出如此轉變——就是壓倒性的壓力 。」基爾大學安全政策研究所非常駐研究員Marcel Dirsus表示,在經歷過萬般不情願下,德國在拉姆施泰因基地的宣言是一個「強烈信號」。

迫不得已的加碼援助

作風謹慎的朔爾茨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反對派及國內民意,也是來自三黨執政聯盟的盟友。自民黨的議會國防委員席齊默爾曼(Marie-Agnes Strack-Zimmermann)於上周六的投票贊成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包括由國防部作出「迅速軍援」。她說:「他(朔爾茨)需要牽頭,最大的問題是我派送的武器不夠。」另一聯盟政黨綠黨亦主張對烏提供重型武器,綠黨籍外長(Annalena Baerbock)甚至促請西方做更多,不畏言把矛頭指向總理朔爾茨:「現在不是找藉口的時候;現在是發揮創造力和實用主義的時候。」

甚至連朔爾茨所屬的社民黨,大部分成員都促請朔爾茨改變立場,加碼軍援。歐洲分析中心分析員Oxana Schmies撰文指,「在了解了(俄羅斯)無數針對平民的罪行及種族滅絕性質之後,很明顯,德國仍然以不情願、猶豫和倒退的舊混合方式行事」。她認為,儘管朔爾茨政府在周二的宣布算是「踏出良好的一步」,但政府只批准提供防禦性軍事備而非進攻性重型武器,顯示柏林「過度謹慎」的作風揮之不去。

烏克蘭政府多次呼籲西方提供更多坦克等重型軍備。(AP)

事實上,德國在二戰後的軍工產業發展可謂全面停止,相關企業悉數轉型成民用工業巨頭。加上有着北約的保護傘,德國的軍事庫存本身就很低,北約成員國須每年以GDP的 2%作國防開支,儘管德國近年已在上調軍事預算,但相關佔比仍維持低於1.5%(直至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朔爾茨才宣布挺向2%的目標)。過去數十年全力拼經濟的德國,軍事庫藏裏並沒什麼可以供給烏克蘭,「戰機飛不起」在國內早是家喻戶曉的冷笑話。因此柏林政府只能讓基輔從德國工業部門訂購武器,再由德國政府埋單,相關資金目前已增至21億美元(約165億港元)。與此同時,軍火行業的製造商已經申請了各種德國製造的重型武器系統的出口許可證,預期德國政府軍援烏克蘭的行動意願會增加。

在德國民間意見分成兩派:一方主張和平,反對提供武器,另一方主張制止普京侵烏,向烏方提供重型武器。4月由Forsa進行的民調顯示,51%受訪者支持對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反對者只有37%。而在早一個月的另一民調,支持國防開支提升至GDP 2%的受訪者多達69%。

烏克蘭士兵在4月21日在烏克蘭別列齊夫卡村最近發生戰鬥後收集了多枚俄羅斯烏拉甘導彈。(AP)

英美法軍援升級 派送更多重型武器

隨着戰事轉向烏克蘭東部,美國與歐洲的武器援助升級,終極目標也不再只是防衛城巿,而是擊敗俄軍,損耗俄羅斯的實力。美國智庫CNA的俄羅斯項目研究員Michael Kofman:「單靠反坦克導彈並不能解決問題。」他估計烏克蘭需要數百輛裝甲車、坦克,以及大量彈藥。

美國至今已更向烏克蘭輸出高達34億美元(約267億港元)的武器,包括裝甲車、米格-17直升機、直升機、榴彈砲及「鳯凰魂」自殺式無人機。其中,美國在開戰早期已向烏克蘭提供易於使用的肩扛式導彈系統,包括多套「毒刺」(Stingers)高射砲及反坦克導彈「標槍」(Javelins)。有軍事分析認為,這些小型發射器對戰事產生了決定性影響,成功阻礙俄軍於首都基輔的攻勢。

而且,由於烏軍已呈戰鬥力,有歐洲國防官員向傳媒透露現時願意派送的武器數量及類型也有改變,烏軍爭取了時間訓練使用西方製造的裝備。法國已宣布向烏克蘭派送射程為40公里的「凱撒」(Caesar)自走砲,英國則提供「星光」(Starstreak)防空導彈,以及120輛「獒犬」(Mastiffs)重型裝甲運兵車。

德國受多方壓力下,既受民意催促及道德壓力,也被盟友挾着走,也許是重整國防及安全政策的最大契機,扭轉數十年的積弱。然而在西方武器加碼之下,似乎這場戰事的惡鬥將會持續更久,和談更見無望,如果接下來幾周沒有重大突破,這場戰爭恐怕變成更長久的消耗戰,拖長數月甚至數年,對當地及環球經濟的禍害更深、更難以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