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再製造.四】疫情突顯自家生產力 星台韓各展「新亮點」
香港製造商極速實現口罩生產,令大眾再經度關注香港「再工業化」的問題。環顧四周,其餘「三小龍」台灣、新加坡和韓國經過半世紀的發展與摸索,成功由勞動密集的工業模式轉型過來,成為高端製造業的參與者。維持製造業的發展,除了為各「小龍」的經濟發展提供健康成長的重要養分,在今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展示了「亮點」。
(此為【香港再製造與四小龍】系列報道之四)
【香港再製造與四小龍】系列報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蔡英文政府近期頻打濃厚政治色彩的「防疫國家隊」計劃,為解決疫情衍生的口罩荒,當地30多間公司組成的生產團隊,花了45日時間設置了92條口罩設備生產線,令當地口罩每日產能由320萬增加到1,000萬個,並躍升為全球第二大口罩生產地。隨後,台灣的防護衣及隔離衣生產商組成了第二支「防疫國家隊」,支援當地第一線醫護人員,既突顯台灣製造業的實力,並且把剩餘物資出口。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教授劉仁傑向《香港01》表示,台灣「口罩國家隊」說明台灣企業家具有「做對的事、輸人不輸陣的社會性格」。他解釋,計劃具有幾個特徵,包括環境與生存上的需要、自主性、半強制學習。其成功不是來自資金或技術,而是來自生存或解決危機的意願。他認為:「台灣製造產業的優勢之一,是與美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產業都有很好的聯繫,這使得台灣產業發展獨樹一幟。」
至於新加坡,當地早鎖定二十一世紀的發展目標—生物醫藥產業。自疫情開始,此產業即時發揮作用,除了研發生產藥物,又協助透過生物科技分析病毒,為政府和醫療部門提供資訊,還有公司研發了快速檢測系統,迅速投入到樟宜國際機場作檢疫之用。
早在二十年前,新加坡政府耗資三億美元(約23億港元)打造「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Biopolis),遴選500多名全國最優秀的學生,安排他們前往外國頂尖大學攻讀博士,學成後帶領新加坡進入生物醫藥科技產業新世界。園區啟用以來,成功吸引全球的頂尖科學家。
經過多年悉心經營,新加坡已成為亞洲最活躍的生物醫藥中心,2015年生物醫學生產總值將達到 250億新加坡元(約1,351億港元)。今天,全球十種主要藥物的其中六種都是在新加坡生產。
韓國方面,製造業在疫情肆虐下也成為全球亮點。韓國本有兩間測試公司應對肺炎疫情,2月底,當局再迅速核准另外兩間快速測試系統公司,加強對病毒的檢測力度。此外,因應2015年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研發的檢測網路,更在這次新冠疫情初期啟用。這些優勢連美國也稱羡,並要求韓方提供相關測試系統。
朝向「工業4.0」發展
雖然三小龍的製造業今天依然蓬勃發展,為各地貢獻相當規模的GDP,但各小龍絲毫未有因此而自滿,更積極謀求向下一個階段轉型。
新加坡的啟奧生物醫藥研究園將有新階段發展,除了投放更多資金外,還有新大樓落成。新加坡將充分利用工業4.0 技術,從智慧產業準備指數到建設裕廊創新區,可望帶動製造業重生,推動新一波革命性經濟成長。
韓國在這方面不遑多讓,早前已公布製造業戰略大計,提出要在2030年以產業結構智能化、環保化、融合化等方面創新,並超越德國,成為繼中國、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四大製造業強國。
青瓦台計劃透過產業結構智能化、環保化和融合化創新,將目前25%的製造業附加值提升至發達國家的30%水平,並將製造業產值之中的新興產業和新產品比例由16%提升至30%,目標是以出口規模計算,從目前全球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
至於台灣,當局希望從促進投資、強化建設、產業再造、全球連結等方面着手,優化經濟結構,從而建設台灣成為「全球創新中心、亞太經貿樞紐、台商及跨國企業營運總部」,首要一步或許就是推動台商回來設廠和強化基礎建設。
借鑑三小龍各有特色的製造業轉型之路,實可為香港提供多少啟發。劉仁傑認為,香港擁有開放、多樣性及自律性兼備的人才,這特徵使全球企業都把區域總部設於香港,因此香港當前應在這個社會脈絡下認真思考未來的產業發展。
上文節錄自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半世紀發展路跌宕起伏 三小龍藉轉型製造出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