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起革命】中國電動車稱霸靠「鈷」 還看民主剛果
剛果河由東向西把這塊「非洲心臟」劃開,並成為其動脈,讓大陸中央的叢林地區存在一線生機。這裏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下稱民主剛果),在東南部礦業小鎮科盧韋齊(Kolwezi),中國臉孔對當地人來說也許不陌生,因為這裏有製造電動車的關鍵原材料─鈷(cobalt),來自中國的買家在市場盤踞有利位置,準備把從礦場採出的鈷一包一包運回國。(此為《電動車起革命》專題報道之六)
引擎推動的汽車誕生130年,柴油是汽車業的命脈,然而電動車的興起,令各國汽車業也迎來一次洗牌,因為業界所需要的原料再不一樣。中國在發展電動車市場的野心毋庸置疑,純電動車發展的瓶頸在於車載鋰電池的續航力。鋰電池已廣泛應用數十年,除了必須的鋰元素,鈷也是製造電池陽極不可或缺的材料。
這種灰銀色的物質,主要來源地正是民主剛果。民主剛果的鈷產量佔全球六成,前年的鈷礦產量達66,000公噸,排名第二的中國,產量只有7,700公噸,故有專家形容:「沒有民主剛果的鈷,便不會有電動車產業。」
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在全球需求殷切,加上電動車銷售熾熱,鋰電池的原材料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鈷原料的售價在過去兩年急升兩倍多,今年3月曾一度突破每公噸9萬美元(約70.2萬港元)。當地礦石含鈷量各有不同,市場會標分出含鈷量不同的礦石,有些含量3%賣500美元,15%則索價7,000美元。
這裏的中介人絕大多數是中國人或印度人,他們買入礦石後,再轉售給中國內地的處理商或生產商,該國八成鈷產量出口至中國。民主剛果倒是需要這樣的產業,其土地面積大,天然資源豐富,採礦業養活了不少平民百姓,至少是這個窮國的一線生機。
爆買「21世紀石油」《日經新聞》今年8月以《中國爆買「21世紀的石油」》為題,報道指在非洲最深處,中國正以資本「爆買」,最近在民主剛果一些礦業市鎮更出現唐人街。這個現象使日本經濟產業省對中國企業保持警惕,因為這就像中國「完全控制了中東油田」─在純電動車市場躍踞世界第一的中國,冀掌控鈷的採購網絡。
報道指出,日本和歐美車廠都過於相信純電動車的時代不會一下子就來,自然沒太關注這些資源,但中國卻花了很長時間,逐步掌控這「21世紀的石油」(鈷)。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已在民主剛果搶佔先機,在這場汽車電池原料的開發戰遙遙領先。中國目前庫存全球三天的原油產量,鈷存量更有15天,可見中國對鈷資源的重視。
加拿大開採公司First Cobalt的執行長Trent Mell形容:「民主剛果(對電動車)的重要性,就好比沙特阿拉伯與燃油動力引擎的關係一樣。」他認為,中國看到這一因素,正嘗試掌控整個生態,由鈷原料開採到電池製造都一一包攬。的確,要發展電動車業,資金、技術、原料缺一不可,一部智能手機需要5至10克鈷,而一輛電動車的電池需要用上10公斤鈷。
由此推算,2025年全球每年需要10萬至20萬噸鈷。自2011年起,北京已把電動車列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加上近年空氣污染問題迫在眉睫,要追趕減排目標,故此,中國積極建立自家的電池工業,因為它是整條電動車生產線的「上游」,故國家致力推動及提供資助。
目前,中國鋰電池生產量佔全球77%,比2012年升了十個百分點,有分析員預期佔比很快便會超越九成,在這場電動車電池戰中,可謂遙遙領先。
自家鈷礦靠不住
「鈷」市爆升,也令民主剛果興起開採熱。在當地的大型鈷礦場,巨型挖掘機在斜坡上緩緩移動,把灰黑的鈷資源夾着石塊挖走,再送到處理廠分隔出灰銀色的鈷,打碎成粉狀後,再輸出世界各地。
露天違法開採也急遽增加,估計非法開採已佔整個開採業的兩成半。這些非法礦場有不少業餘礦工,甚至童工,他們往往在沒有口罩、缺乏裝備的情況下工作,有些只用鐵枝或鏟子,有些甚至徒手挖掘,並於黑市兜售礦石。鈷礦的隧道只靠簡陋的木架支撐,很容易發生倒塌事故,不少童工被飛石擊傷,工人每次進入礦場,也冒着生命危險,日薪只有約10至20港元。
至於中國內地的鈷礦場,大多數是伴生礦,常與銅礦及鎳礦一同開採。因為開採成本高,卻質量偏低,故此中國必須從民主剛果進口鈷原料,鎖定鈷資源佈局,長遠而言非常重要。鋰電池的生產工序相當零碎,開採物料、提煉、製造電池、組裝,都由不同廠商負責,中國企業為此斥資於生產鏈的每一環。鋰電池生產雖有國家在背後推動,但目前大多數中國製造商規模較小,主要生產低端、低能量密度的電池。
除卻中國企業,電動車巨頭Tesla同樣是從民主剛果輸入鈷原料,Tesla稱有派員到當地以確定鈷資源,不涉業餘礦工或童工開採,未來希望可達致鈷資源「零使用」。惟童工及非法鈷礦杜之不絕,供應短缺也促使各國電動車業界面臨爭奪戰,有見及此,世界各大車廠都爭分奪秒地研究,希望找到替代物質來製造電池,不讓中國在未來電動車發展上佔優。
鬥快尋找替代物料
正如前文提及,電動車目前因受限於電池續航力及充電速度等因素,未能一朝一夕便取代汽油車。要衝破這個限制,在電池技術上須有重大突破,可是,鋰電池自1980年發明、1991年由Sony商業化生產以來,「配方」都不見有重大改變。其中,鈷除了是電池陽極的構成元素,也是防止電池過熱及使其可反覆充電的必需物料。然而,鈷資源稀少,也是電池中最貴的金屬原料,每公斤成本約12美元,相比之下,鋰只需8美元。
因此,各大車廠都爭相投資及研發新電池,波士頓的初創公司Ionic Materials背後的股東包括雷諾日產聯盟、韓國現代汽車、法國Total石油等。Ionic Materials負責人Michael Zimmerman是塔夫斯大學工程系教授,他在五、六年前開始思考電池改造,製造不需要鈷原料的固態電池。他認為,鋰電池發展已到了強弩之末,以現有技術無法再予改善,他目前正研發一種離子聚合物固態電池,比液態電池輕,也不易起火。
「若使用較少的鈷,陰極的電壓會變大,目前的液態電池並不能承受這樣大的電壓,但我們的聚合物就可以。」平治、豐田等大車廠,以及電器生產商Dyson,亦有研發固態電池。不過,這些固態電池仍有多項技術問題有待解決,而Ionic Materials跟大型車企或能源公司合作,也是為將來電池商業化鋪路。
對於民主剛果而言,鈷資源有如血鑽一樣,珍貴卻載滿血淚,是福也是禍。只有突破電池技術,才能扭轉目前的電池資源格局,並改變過度開採及剝削工人的狀況。
上文節錄自第12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9月10日)《Tesla落戶上海鬥地頭蟲 電動車市場醞釀新革命》。
【電動車起革命】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