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語】F for Flower Crown:從宗教文化象徵到時尚配飾

撰文:添子
出版:更新:

近幾年,花冠(flower crowns)隨着鄉村休閒和波希米亞風格的流行而攻陷天橋,甚至是新娘子們的配搭婚紗的必備飾物。只是在花冠成為潮流之前,這種由花草植物編織成的頭飾,在各地文化中皆有着重要的宗教、社會和文化意義。

1798年由畫家Charles Meynier繪畫的阿波羅形象,手中拿着的正是月桂冠。(網上圖片)

古希臘文明:男性和女性氣質

眾所周知,奧運會傳統源自古希臘文明,以不同的運動和競技挑選人民中的勇士,勝者將獲賦予月桂冠以象徵無上光榮。全因在希臘神話中,月桂冠由太陽神阿波羅(Appollo)佩戴。作為奧林匹斯山十二主神之一的他象徵光明,具備令人嚮往的男性氣質和美學,這位古代男神的配飾自然成為名譽和勝利的代名詞。

畫家Walter Crane名作《Art and Life》中,頭戴玫瑰花冠的正是愛神阿佛洛狄忒,身旁的男人是神使赫耳墨斯(Hermes)。(網上圖片)

若月桂冠代表完美的男性氣質,玫瑰冠在希臘文化便是完美的女性氣質。相傳愛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擁有眾神中至高無上的美貌和身段,現身時總以頭戴玫瑰花冠的形態示人,魅力甚至迷倒眾神之神宙斯(Zeus)。惟神話中的愛神卻是個到處勾引神祀的荒淫女人,因此玫瑰象徵浪漫、愛情之餘,也代表着猜忌和色慾。

Rodarte 2018年春夏季的頭飾造型,頗有幾分五朔節花冠的啓發和靈感。(Vogue)

歐洲文明:珍而重之的脆弱美好

將歷史時鐘調快至中世紀的歐洲,則會發現花冠又獲得新的意義。其時的歐洲大陸中部有慶祝五朔節(May Day,意指五月一日,被中世紀歐洲人視為春天來臨的第一日)的傳統,為了迎接春天的來臨以及祈求農業豐收的節日。女性會戴上由白色野花編織成的花冠,在五朔節花柱旁起舞。盛放女生頭上的花既是對豐收的期盼,也隱隱象徵生育、繁衍後代的意味。後來基督教席捲歐洲大陸,五朔節自此成為異端傳統,但頭戴花冠的習俗仍一直流傳。

畫家Alexandre Cabanel筆下的Ophelia,形象淒美而脆弱。(網上圖片)

而十六世紀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復仇記》)更強化了花冠美好的象徵,全因故事中的精通花語、惜花如痴,卻在悲劇中溺水而亡的漂亮女生Ophelia。無數畫家以她為靈感繆思,為她設計頭戴三色堇、毋忘我編織而成的花冠,象徵她對哈姆雷特永恒的愛與思念,為飾物添上一層浪漫的意義。

將花融入服裝,再也不像Ophelia那樣淒美,卻有着活潑、繽紛和玩味,全因這是Jeremy Scott為Moschino設計的2018年春夏系列。(Vogue Runway)
圖為《宋仁宗皇后像》,居中皇后頭戴鳳冠母儀天下,身旁兩個侍女戴的正是「一年景」花冠。(網上圖片)

中國文化:貞潔君子的想像

花冠在中國文化中亦是重要的服飾,在唐宋兩代尤其盛行。當時的上層社會婦女均喜歡將仿真花瓣黏在冠上,既高且寬以凸顯身份地位。至北宋年間更開始利用絹帛製作桃、杏、荷、菊、梅等四季花朵,堆砌所謂「一年景」花冠,為爭妍鬥麗可謂花盡心思。

屈原多次在楚辭作品中形容自己穿戴花草的造型,以顯自己風高亮節遺世獨立。(翻攝自Silvio Chan《中國男裝上冊》)

但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頭戴花冠而聞名的並非女子,卻是先秦戰國時期的楚國文臣屈原。他在《九章.涉江》中早提過自己「好此奇服」,所指的便是以鮮花綠草化作衣裳配飾。名作《離騷》中「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便是一副玉帶花冠的形態,並以蘭花、芳草等香花象徵自己遺世獨立的高潔之情。難怪本地男裝設計師Silvio Chan曾經說屈原為中國時裝之父,倒也是貼切的形容。

更多「花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