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Novel Fineries(下):將工藝傳承與革新

撰文:張宇滔
出版:更新:

上篇提及到Novel Fineries將傳統衣飾品的用途與表現形式更新,這次則聚焦至品牌所運用的工藝。

攝影:龔嘉盛

說起「工藝」,沒有手藝人的細膩心思與巧手根本就不會技藝出現,所以在談翻新傳統、談承傳時,最重要還是背後的人文精神與交流,而不是只以機器重塑了事。

蘇州以「錦繡之鄉」而聞名,不但出產絢麗的花線 ,而且構思、繡工、針法無能比擬,以逼真的藝術效果而聞名。June在設計出Pocket Art的圖樣後便交由師傅以蘇州雙面繡方式製作,其後再用人手上色,製作過程長達50小時。看到每一款Pocket Art的漸變色澤便足以慢慢細味。

親身尋訪工藝師  堅持人手製作

Novel Fineries成立了兩年,兩個系列Pocket Art及Gorget分別使用了蘇州雙面刺繡及印度串珠工藝,均是創辦人及設計師June Kimberly Lau親身尋訪當地師傅及商談才將該工藝融入到品牌設計之中。「現時蘇州會做蘇繡的師傅也不多了。在與他們溝通時,他們還不知道會將刺繡用在袋巾上,很好奇我在做什麼。我在完成上色部份後便寄回成品給他們看,他們都覺得很好看!」在剛開始時,June亦會遇到一些技術問題,因為刺繡部份只是其中一個步驟,其後還要送回香港由June作修剪及上色,可是例如在剪裁時繡線部便會披口,影響袋巾觀感,後來與師傅們多番商量對策,在繡線邊位加縫針步及燒邊才得以解決。

每款Pocket Art都由June人手上色,反覆試過不同顏料才能模仿到蝴蝶翅膀半透明的效果。
同樣需時五十小時,每一件Gorget都需要兩至三個師傅同時串珠才能完成。

至於Gorget的串珠技術,June曾到訪過不同國家尋找串珠師傅,最後定在串珠歷史最悠久,手工也最細緻的印度,以全人手製成Gorget系列。雖然印度擁有技藝細膩的師傅,卻沒有優質的珠仔,June便從香港深水埗、台灣及日本採購適合的玻璃珠及膠珠再寄去印度,每一步都是時間與心機。

手工與機器製作出來的物件永遠不能相互比擬或取代,前者蘊含心思與温度,後者確保精準與速度,各有好處。但在電腦與人工智能漸漸佔據我們生活的時候,手工往往顯得更為珍貴,因為當中那份「人味」是機器無法製造出來。

翻新傳統:什麼要變?什麼不可變?

Novel Fineries是由革新工藝而起,但這不代表純粹將工藝的單一特質挪用至自己的設計,June說:「我會以師傅的技術去做,不改用料與工具,只是媒介改變了。」以蘇繡技術來說,可以不必傳貌,但不可不傳神,唯有將傳統技術應用至當代日常生活才能讓更多人認識,否則該技藝只能存在於博物館之中。

June希望將品牌發展成為一個藝術家與工藝的資料庫,搜集、紀綠及運用不同的手藝形式,例如在推出蝴蝶款式的Pocket Art時,她有印製目錄介紹五十個款式分別參考了哪個品種及背後的故事。在這兩個系列之後,June亦密鑼緊鼓籌備下一個系列設計,最近已在京都偶然遇到一批百年古和服布,又前往非洲肯亞尋訪串珠技術,之後將與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合作,將她的庫藏化身成不同飾物。不過在推出新設計之外,她更希望舉辦一個小型展覽,邀請自己合作過的工藝師來港展示製作過程,將首飾設計成為另一種教育及傳播途徑,只是目前在資金及場地上仍有許多考慮因素,還在發掘策展的可能性。

我會以師傅的技術去做,不改用料與工具,只是媒介改變了。
Novel Fineries創辦人及設計師June Kimberly Lau

Pocket Art與Gorget該怎麼配搭與保存?

June分享說很多客人認為她的設計太小眾、太難配搭,其實只是香港較少人配戴,她便示範了幾種簡單又能即時點亮造型的配襯方式。

Pocket Art:既可摺出不同形狀,亦可隨心放在口袋中,也可根據個人性格來決定露出多少邊位。

一扭、一捏,June便扭出花蕾形狀,她笑言自己是熟能生巧,大家也可創作出自己的摺疊方式。
每款Pocket Art均會以書本形式包裝,大家每次佩戴完畢後可用書本壓平約一晚時間,再放回盒中讓它像標本一般安靜躺在裡面,盡量不要用熨斗熨平。

Gorget:Gorget本身色彩豐富,可以黑、白純色衣服配搭。大家平常上班時穿着純色衣服,晚上出席宴會時便能頓時提升造型。保存方面以衣架掛起則可。

Novel Fineries售賣點:

官方網站
香港:MODEMENT PMQ店、Lane's(威靈頓街)
巴黎:Les Suites、Cinabre
美國西雅圖:Visette
Monaco:Pierre

更多翻新傳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