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服飾的天橋大翻新(下):從文化挪用到共融

撰文:添子
出版:更新:

承接上篇有關時裝與傳統服飾的討論,其實近年有不少設計師正努力改善文化挪用的現象,在創意與尊重之間取得平衡。當然,也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嘗試顛覆業界的歐洲中心主義,透過獨特風格為自家文化和歷史發聲。

讓我們回歸時裝界對「文化挪用」的爭論。

上回提到不少反面教材,因側重創意而忽視了對異國文化的尊重,而引起強烈反彈和爭議。批評重要,改正更重要,有什麼辦法能夠扭轉這種時裝業界恒久存在的歪風?

先旨聲明,我對翻新傳統服飾絕對支持,因為只有讓傳統緊貼時代,透過設計將之與一般人拉近距離,才能做到有效的傳承。惟過程當中,不能因為取易捨難而將艱澀深厚的設計背後的文化脈絡抽離,更不能讓作品淪為毫無意義的表徵。換言之,設計師若想以異國傳統圖案、布料和剪裁作為服裝靈感,必先深入了解當中每個象徵的意義、緣由、用途以至忌諱,才能避免「文化挪用」的情況。

實情是你根本不能透過只穿上別國的民族服裝就能了解他們。(The thing is: You can’t actually “walk in someone else’s shoes,” by simply putting on their clothes.)
《Refinery 29》作家Tahirah Hairston
先別論Rihanna這一襲晚裝是否漂亮,單是她在2015年以中國為主題的Met Gala上選擇中國設計師郭培的作品,已然值得稱讚。(網絡圖片)

跨種族合作設計

《Refinery 29》作家Tahirah Hairston說得好:「實情是你根本不能透過只穿上別國的民族服裝就能了解他們。(The thing is: You can’t actually “walk in someone else’s shoes,” by simply putting on their clothes.)」更何況那設計只是透過表象衍生出來的純粹幻想?當你想向一個外國文化致敬,你就不能把該國人視為他者(Other)。只有在創作的過程中讓他們參與設計過程,參考他們的建議,才是最有效的了解和傳承——相信沒有歐洲人會說自己比中國人、日本人更了解他們的自家文化和傳統吧。同樣,當歐美時裝圈追捧「亞洲、非洲風」的潮流時,或許他們該支持寥寥可數的亞裔、非裔設計師,讓他們能夠在真正代表自己的文化,透過設計這個時裝小圈子中發聲。

看過反面例子,不如看看以下正面例子:

Xander Zhou在2018年倫敦秋冬男裝時裝周發表的系列,結合他擅長的工作服剪裁與華服設計。(Business of Fashion)

#1 Xander Zhou

在剛過去的2018年秋冬季男裝時裝周,中國設計師Xander Zhou回歸中國文化,為華服帶來嶄新且富有未來感的演繹。他將中國刺繡、水墨融入剪裁細緻的西裝、領帶等外國服飾,同時又利用類皮革的物料製作長衫馬褂,為傳統服飾增加可塑性和可穿性。

出身自印度新德里的Manish Arora將印度文化元素融入每季系列中,印度神祀、傳統服飾、妝容等都是他的靈感。(Manish Arora、網上圖片)

#2 Manish Arora

以斑斕色彩和立體剪裁成名的印度設計師Manish Arora,善於將傳統手工刺繡、釘珠等技術融入時裝之中;他的設計亦擁有印度傳統服飾如Sari(莎麗裙,類似印度傳統wrap dress)、Dhoti(印度男性的寬褲)等的影子。他接受英國BBC訪問時強調:「如果我不將印度文化帶進我的設計中,可能我早已湮沒於一波又一波的潮流之中,被其他擁有才華的西方設計師取代。」

Dolce & Gabbana推出的Hijab(頭巾)與Abaya(罩袍)深受歡迎,更被媒體譽為2016年的「Smartest move of the year」。(Dolce & Gabbana)

#Dolce & Gabbana

一向不關心小眾議題的Dolce & Gabbana在2016年一反常態,在秋冬季系列中推出Hijab(頭巾)與Abaya(罩袍)單品,廣受穆斯林女性族群歡迎。品牌的設計沿用她們常穿的喱士、絲綢、紡紗等物料,同時加入Dolce & Gabbana的玩味圖案,既能保持Modest Fashion的端莊賢淑,貼近穆斯林女性的宗教觀,又能為她們提供有別於傳統的時裝選擇。

更多翻新傳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