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數字遊戲:時尚何價?
時尚產物的價格如何決定?名牌一定貴,貴的便一定是名牌嗎?
說到影響價格的因素,最基本的當然要數物料和手工的成本,因此各大品牌總愛為背後的製作故事大書特書,一枚複雜腕錶用了多少零件,一顆閃亮寶石多麼珍罕,一個手袋花了工匠多少心血⋯⋯務求讓人覺得物有所值。
名牌溢價 27萬元的波鞋
價格也建基於品牌名氣和產品供求。只是名氣向來虛無,引伸而來的溢價也是品牌說了算(有價無市又另作別論)。產品稀有度則可能是刻意做出來的奇貨可居,限量版的「量」不難人為操盤。像Chanel、adidas Originals、Pharrell Williams早前合作推出的Hu NMD球鞋,全球限售500雙,官方定價1,000歐元本就教人咋舌,網上更驚現27萬港元炒價。
近年炙手可熱的潮牌Vetements上月在港舉行一日限定活動上,一件DHL雨褸/衛衣賣6,500至7,900港元不等,一個老套紀念杯亦盛惠400港元。銀飾老牌Tiffany & Co.最近亦推出Everyday Collection,銀製三角尺售400美金,看似紙杯的一對瓷杯售95美金。信手拈來的奇趣例子,還有185美元的Prada純銀萬字夾(實情是money clip)。平凡外表與高昂價格的反差,令人覺得幽默到帶點荒誕。
名牌貶值 5蚊都嫌多
當然,千金難買心頭好,值與不值,見仁見智,甚至會因情況而改變。記得在2013年,香港某二手名牌店以$5賣袋作噱頭,成功製造排隊人龍。翻看報導,取得頭籌者花了$5買到原價$4,980的Gucci手袋,表示十分超值;排得較後的另一人,雖可用$5入手原價$980的See by Chloe手袋,但卻表現失望:「得番三個(袋)畀我揪咋」、「都是垃圾來」。明明用$5買到$980的商品,可是因為「蝕底」了,便覺得那個袋立即貶值成垃圾?
早前跟朋友談起YOOX——作為YOOX Net-a-porter集團的一份子,此網店主要售賣過季名牌服飾,價錢比當季新貨打個折。有些容易辨認的潮流設計,過季後減價我還能理解,但當中其實也不乏長青耐看的款式,好些名牌衣物明明用料高質,有心機的話不難尋到寶。至於為何事隔半年便立即要割價求售?難道如Oscar Wilde所指,時尚真的只得半年限期?是我們漠視了它們本身的價值,還是當初它們溢價太多?
定價愈趨極端
有趣的是,時尚界的定價如今愈來愈兩極化,貴者愈貴,廉者愈廉。在fast fashion店舖,不難見到數十元一件衫,成本竟可低廉至此,背後代價可會是對環境的傷害、對工人的壓榨?更可怕的是,消費者習慣了一件T恤可以只值數十元,更加迫使品牌透過壓縮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去進行以本傷人的價格戰。
回到最初的問題,時尚產物的價格如何決定?聯乘波鞋真的值27萬元,名牌手袋可以不值5蚊?我只能說在這場數字遊戲當中,買不起的別要勉強,花得來的不妨圖個開心,只是勿忘了時尚婆婆Iris Apfel所言——你即使買得到時裝,但買不到風格。所以與其胡亂消費,不如買得精明才是王道。
梁懿,誤打誤撞成為時裝編輯,並非欠缺投入熱情,只是更愛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