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套偏門時裝紀錄片:窺探名師創作生活
編按:2017年有不少新推出的時裝紀錄片(只可惜未必在港上畫),如《一物》之前也介紹過的《We Margiela》、《Dries》和《Manolo: The Boy Who Made Shoes For Lizards》。這次作者推介另外三部較少人談論的舊作,讓大家了解Rick Owens、Calvin Klein與Hubert de Givenchy的創作點滴。
撰文:LOK_YIP
圖片:網上圖片、影片截圖
時尚紀錄片當中,不少時裝迷都看過《The September Issue》和《Mademoiselle C》等等,但其實即使加上《McQueen & I》和《Dior and I》也只是冰山一角,皆因時裝世界實在精采。以下三套比較偏門的,你又看過沒有?這些紀錄片雖不是甚麼大製作,也沒有著名紀錄片大師加持,但淨是看片中主角的生平,已絕對值回票價。
《Rick, Michele, and Scarlett》(2010)
就算不諳時尚事,可能也記得Rick Owens 2016春夏成衣系列時裝騷上,兩個模特兒顛倒綁在一起的畫面。這場騷曾在網上引發激烈討論,網民紛紛感嘆「Fashion嘅嘢⋯⋯」其實很多時候覺得「識條鐵」只是因為不欲了解,並非設計師標奇立異。眾所周知,Rick Owens就是不愛隨波逐流,透過《Rick, Michele, and Scarlett》,可以從最真實的角度理解其設計觀。而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見識到其「很raw」的工作室,窺探到他的喜好。
片名中的Michele就是指與Rick Owens年紀相差18年、姊弟熱戀中的Michele Lamy,原是設計師的她遇上當時是實習生的他,一拍即合,自始共同創作。Rick Owens外表看來硬朗,但說話時彬彬有禮,誓估不到他原來鐵漢柔情。看到暗黑的風格、粗糙的筆觸,不難發現其繆思就是看起來大刺刺的Michele。他們之間的互動除了令人覺得很有愛,更重要是感受到他們在設計過程中的單純與快樂。簡樸而實在的創作,相比起大眾一般對時尚圈的光鮮、帶點潔癖的印象,它能帶你投身洗滌心靈的世界觀。
《Calvin Klein: A Stylish Obsession》(1998)
這其實是1998年的電視節目《Biography》的其中一集,專訪Cavin Klein及介紹品牌發跡史。一切由Calvin Klein畢業後遇上兒時玩伴Barry K.Schwartz,然後合資創業開始說起。
回顧Calvin Klein的發展非常精采,建立起了美式風格,提倡年輕活力與自由意志,當然也少不了討論具爭議的性行銷手法,以全新角度演繹牛仔褲及內衣廣告,投下一波波挑戰道德底線的衝擊。姑勿論誰是誰非,他的而且確改變了當時的穿搭風氣,人人都想擁有一條印有CK字樣的內褲,把褲邊顯露出來(就連他的女兒也曾在訪問中說過,她與男友親熱時,見到男友的內褲上有爸爸的名字,感覺掃興。)。這種充滿挑逗意味的穿衣態度,就好像為叛逆青年發聲,表達最真我的一面。
《Hubert de Givenchy - Un Destin Haute Couture》(2015)
一套《Breakfast at Tiffany’s》除了喚起一眾女人對Tiffany & Co.的情意結,Audrey Hepburn身上的一條Givenchy黑色洋裝,也讓當時所有女人爭相模仿。
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品牌創辦人Hubert de Givenchy的精采一生,單是片中包含當年很多珍貴片段及手稿,就已經是必看的理由。這位被譽為20世紀最才華橫溢的服裝設計師,花了一生的精力妝點女性,以細節突出高雅,以剪裁帶出現代女性的前衛感。Givenchy在片中提到他「很幸運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看畢不難發現,他的設計能夠蔚為風潮的原因,正是他對創作的熱情,即使到了退休之齡仍然不減半分。說來似是老生常談,但能確切實踐的又有多少人?花52分鐘的時間,了解這位大師的生活哲學,絕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