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浪潮提攜影壇後輩 杜琪峯:獨立運作後社會責任更大
2005年,杜琪峯成為香港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主席後,第一屆「鮮浪潮」便應運而生。這些年來,它以比賽作為號召,無論是參加公開組的新鮮人還是學生組的電影人,呈交拍攝計劃而且能成功入圍的,會獲得資金、業界專家指導以及展示作品的平台。
今天「鮮浪潮」已註冊成為慈善團體,不再隸屬於藝發局,杜Sir認為這件事意義重大,獨立運作意味着他需要鞭策、提醒自己及團隊—「鮮浪潮」的社會責任—舉辦比賽是為香港電影圈注入新力量。「比如有百幾隊人參加,我們要選三十隊入圍,即使部分參賽者的水平不足,但你仍然要提供30個機會出來。」為了發掘有熱誠的未來電影人,首當其衝的工作便是改變參賽制度。「減低入圍數量。這樣可以讓入圍者有更多資源去拍攝作品,資金多了,拍攝期長了,質量亦會有保證。」
回看這十一年「鮮浪潮」走過的路,杜Sir認為現在正是成熟期。「頭幾年的參加者好似玩玩吓,現在的人會準備充足才參加,當中亦有些人持續參加,只是轉換工作崗位而已!」,他也不忘寄語未來的「鮮浪潮人」要以專業態度去創作作品,也期待自己能在未來繼續透過它去發掘真正的導演入行,就像當年他發現三位年輕人,後來他們進入銀河映像工作,《樹大招風》的三位新晉導演一樣。(許學文執導的《枉少年》獲得第一屆(2005年)最佳電影。歐文傑執導的《聖誕快樂》獲得第二屆公開組的最佳電影,黃偉傑執導的《快門》獲得第五屆的最佳攝影。)
短片展舉行在即,那麼杜Sir自己的短篇作品又何時完成?還記得2014年他發起電影計劃,找來七位導演跟自己合作,各自拍攝不同年代的香港—《八部半》,「《八部半》用菲林拍,我好希望我地呢8個導演可以為菲林劃上一個句號。這是當日我找大家去做這件事的原因。」他強調它是一篇抒情文,是他們對香港的私人情感,所以不會催促各位大導交作品。至於他的部分,也開拍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