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導演應亮給港人的訊息:堅持做正義的事就是香港精神
中國獨立電影導演應亮在2012年時,因其電影《我還有話要說》損害了國家形象,而遭中國政府通緝而流亡香港。相隔六年後,應導帶來其半自傳新作品《自由行》。
攝:梁碧玲
《自由行》創作理念由來
《自由行》講述女導演楊樞因拍攝《孤僻者的母親》,遭中國政府盯上,令她被逼滯留香港。由於楊母癌症復發,她希望在動手術前與女兒及孫子見面,於是這趟非一般的台灣自由行應運而生。應導指出,最初寫這劇本的動機是想跟他的孩子對話:「我和他都經歷過『自由行』,等他有溝通能力的時候,就可成為大開話題的契機。」惟他特別指出,溝通的大前提是他的孩子也希望了解更多。假若這天真的降臨,他續指出「坦白溝通是必要的。」可是,在中國根本上一代不會跟下一代談及他們的歷史:「我很少跟我的父母、爺爺及奶奶,談及家族歷史。其實所有的中國人都一樣,因為恐懼,因為不安全。」故他希望能透過《自由行》,讓他的孩子了解到他創作電影的意思。
他續指出,當每個中國家庭都能坦白溝通,每個人往前推兩三代人,不難發現,當時大家所面對的困難都是一樣。對於戲中楊樞的家庭的背景,應導指出,在寫作的時候已經非常清楚,並表示部份電影的故事是來自他自身的經歷:「我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類似,我身邊的朋友也有類似的。」惟戲中指楊樞到台灣跟其母親團聚,在現實生活中,應導卻仍未能與父母見面:「我們在台灣見面的是我太太的家人,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跟我父母見過面。」
中國網民狂插《自由行》
雖然《自由行》在紐約上映時獲得好評,但當應亮去內地影評網站看時,結果卻令他非常驚訝;「有評論指這個導演一直在控訴,電影每一秒及每一格,都充滿了仇恨;電影的故事及人物都不是真;也有人從電影的角度評論,指編劇很差。」惟他解釋:「把陳慧拉進來擔任編劇,就是不想把電影拍成一個只是很情緒化及很悲痛的(故事)。」或者最令應導失望的是,這些所謂的內地網民,應亮猜測根本他們都不是在內地生活,因為電影根本不會在中國上映;可是,他們生活在中國以外,享受着自由的同時,卻批評別人。但相信應亮已經習以為常,他在受訪當日,輕描淡寫地回應。
楊樞母親:「你真當自己是香港人嗎?」
旁觀者清,在編劇陳慧的協助,應導更有效地觀眾溝通:「我很多經歷跟楊導演是對應的,這些都需要陳慧把他們指出來。」當時有一場戲講述母女在酒店房間會面,當時兩人還沒有說法,中國導遊就來了,並以告誡的語氣提醒他們別出錯。當楊樞想出口反駁的時候,卻遭母親阻止。待導遊離去,楊母質問女兒:「你真當自己是香港人嗎?」應亮也對這句對白有深刻體會,他續表示,楊樞生氣的不是中國導遊,而是她媽媽的略帶世故的處理方法:「楊樞就是討厭,因為很中國」惟楊樞在中國以外,她留給媽媽的難題更大,而承受這些困難的卻只有媽媽一人。然而,應導並沒有批評兩代人的處理手法:「電影並沒有作兩代人的批評,我也不覺得這只是兩代人。在我看來,中國人其實都是一代人,所有事你不得不委曲求全。」而事實上,應導表示很多時候都會以為自己就是香港人,因為從價值觀及是非對錯的角度來看,都較貼心香港人,就這樣,這與陳慧討論時,這句台詞便出來了。
另外,當《自由行》寫到最後一稿時,陳慧問應亮:「其實楊素最想要的是什麼?」當時應亮也呆了,畢竟他太過熟悉故事人物。於是陳慧叫他去看王丹寫的《我異鄉人的身份逐漸清晰》。應亮讀了,也拿部份給演員讀,最終恍然大悟:「自由是我們的國家。」,他續解釋指,這不是單純從你屬於哪裏出發,而是當你與該地方擁有更多共同的價值,那裏就是你的家。
《自由行》給香港人的兩大重要啟示
應亮指《自由行》給香港觀眾有兩大訊息,第一,楊樞丈夫這角色,是一個香港故事。雖然香港從來都不甚顯眼,但他默默、單純且簡單地做一些他認為對的事:「這丈夫這五年來,在中港兩地跑動,然後做一些看不到的事情。這個在他角度來說是應該及正義的事。如果沒有他,可能自由行就不成事。」惟他的優勢慢慢失去,這種優勢失去是每個人都知道。在電影結尾部份,他猶豫是不是要回中國幫他的岳母,因為他需要承受巨大的風險,但他永遠是堅持,這代表香港特徵或精神之一:「縱使這個人物也非常累,但他非常好,他甘願放棄他自己的理益,為別人做事。」
如今,應亮在香港算是落地生根,有了孩子:「我跟我太太在中國生活的時候沒有想要孩子,因為多一個孩子,多一個奴隸吧。但到了香港,那時候還有信心,而環境也相對有選擇。」可是現在看起來,開始有問題出現:「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下一代的其中一個,下一代情況是不好的,因為香港每天都變得不好,這種不好的情況是從每天的壞消息看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