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心聲】認知障礙症照顧者:政府支援不足 早知可以爭執少
患病那個辛苦、還是家人辛苦?家中長者漸漸變得多疑、脾氣差、不斷致電給工作中而感煩躁的你時,也許他正被認知障礙症(前稱老人痴呆)困擾着,若及早求醫還可延緩腦部退化的情況,可是大眾卻只認為長者是在撒嬌。
他不停打三十幾個電話給我,又打給親戚,結果親戚又問我什麼事,但我在公司又不可能時常接電話,不接又怕他出事,一下子有好多壓力。
尹先生在香港家庭福利會舉辦的分享會中訴說他的故事,當時他並不知道84歲的父親已有認知障礙症初期症狀,及後即使知道得此病,又不知道病情將會怎樣惡化下去,認識少,政府支援不足,若大家及早知道認知障礙症,便可減少與爭執及誤會。
85歲以上患病比率達三分一
常聽「老人痴呆」一字,但這種長者常見的疾病更被關注的時刻,也許是「光纖之父」高錕教授患上認知障礙症之時。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顯示,本港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便有1名患者,85歲以上患病比率達三分一;香港家庭福利會指出隨着本港人口老化,預計未來20年患者人數會超過33萬,情況不容忽視。
患者人數持續上升 支援服務輪候漫長
家福會社會工作顧問及認知障礙症照顧策劃師黃愛球女士分享現時狀況:「這疾病是不能逆轉,會影響患者的語言表達,導致說話時含糊不清、以前識計數,現在卻不會;中期病者可能會日夜顛倒,晚上醒來卻對你說還未吃晚飯,看到鏡中人,也不知道是自己等情況,其實這樣也會影響照顧者的心情。」她表示即使社署、醫管局等部門提供認知障礙症支援服務,但輪侯時間長,亦未能有效地及即時為家屬增加疾病的認識,從而提供相關的協助。
及早診治才可減緩惡化
照顧者葉小姐說:「醫生以為她是抑鬱症,拖了逾半年,才得悉是認知障礙症,那時亦沒人告知可以怎樣幫媽媽,完全毫無章法,最後因接觸非政府機構,才知道有得救。」她所說的「救」是若及早確診及治療,雖暫時不能根治,但可減緩惡化情況,加上她也是上班一族,更無奈地說:「自己又要去上堂,學相關知識;又要上班,有太多事要處理,一個上班人士可以做到什麼?」
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達11星期
據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報告中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底,醫院管理局老人精神科專科門診診所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達11星期。截至2016年12月31日底,入住津助/合約安老院舍及獲受資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提供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達36個月及10個月。」
照顧者曾小姐需照顧一名輕度弱智的哥哥及患上認知障礙症的爸爸,她表示對認知障礙症的印象僅限於許鞍華執導的《女人四十》中,由蕭芳芳飾演的女主角阿娥在婆婆過世後與和患上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症的一種)的公公的相處過程。她知道現時人類愈來愈長壽,希望大眾及早認識,對家人多一份關懷並及早預防,此外,亦可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多一份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