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自殺】初中要諗升學就業壓力大 專家: 留意子女行為變化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近期接二連三發生多宗學童自殺個案,而大部分都發生在初中生身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困境,逼使他們有自殺的念頭?有心理學家指現今的趨勢是要孩子提早計劃未來,選科、升學、就業等抉擇更推前至初中,他們這個年紀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因此對計劃將來會感到迷茫及不知所措。加上有些學生自我要求甚高,當未達標時就會造成壓力。要避免發生悲劇,家長及學校要從多方面入手,除了要留意學生的行為及情緒外,家長更要多跟孩子溝通及接觸他們身邊的朋友,從而了解他們。

(Istock)

自我要求高造成壓力

在現今的社會風氣之下,學業成績就等於一切,令學生的壓力大增。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趙思雅留意到,即使父母和老師沒有過分鞭策,部分學生也會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無形中給予自己壓力。「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對子女的要求不多,他們便不會有太大壓力,但其實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及期望是從小形成的,有些因性格使然,有些可能受家庭環境或學校風氣影響。 部分初中生即使已成功考入理想的中學,家長和老師不再催谷,但學生已經對自己建立了極高的標準和期望,當學業上稍有落後,認為達不到自己的期望,便會感到自責和憂慮,自然造成壓力。」
 

現在的學生不單要應付學業上的問題,也要提早規劃未來的出路。

中三開始選擇升學途徑 生涯規劃提前 

以往一些就業講座對象都是中六學生,但近年已經推前至中三、四,因為愈來愈多學校開放給學生選擇以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HKDSE),或者以國際預科文憑課程(IB)途徑升讀大學。學生要在中三時,為往後三年的中學生涯及之後的大學生涯作出規劃。「及早計劃將來是好事,但對於一個初中生來說,他還未享受到多采多姿的校園生活,便要為未來規劃。這種催促孩子成長得快一點的風氣,他們的心智還未夠成熟去應付,會感到迷茫。」趙思雅說。

她建議家長和學校應該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他們知道不是為滿足家長的期望而選擇,但同時需在選科及規劃升學時給予適當的支持和指引。另外,有家長未必熟悉不同的升學途徑,所以決定權落在學生手中,學生變相負起很大責任,他們會擔心自己下錯決定而抱憾終生。家長和學校都需要跟學生強調很多事情總有機會回頭,例如即使他們選擇了DSE,將來也可以到外地升學,條條大路通羅馬。

 

生涯規劃欠自我認識

根據教育局的指引,生涯規劃教育包括自我認識及發展、職業探索和生涯規劃與管理三部分。大部分學校都較重視學生的升學和就業,學生的生涯規劃便只限於修讀什麼科目、如何選擇大學、選擇什麼職業等,忽略了生涯規劃教育中最基本和重要的第一步-自我認識及發展。而早前香港生涯規劃協會亦公布「生涯規劃教育問卷調查」結果,協會以網上及紙本問卷形式,訪問約一千名中二至中六學生,結果顯示,近八成人只有一般或不充足的信心將來達成自己的夢想

「最理想的大學主修科及職業方向是跟學生的興趣和強項相乎,所以進行職業探索之前,自我認識是不可或缺的。」趙思雅建議學校提供更多不同類型的活動,讓學生探索非學術方面的興趣,又或者鼓勵學術成績稍遜的學生多參與非學術性的活動。她謂:「特別是對於成績稍遜的學生,與其擔心他們將來的生計而迫他們趕上成績,不如幫助他們發掘自己的長處。除了學生要認識自己,家長也要了解子女的強項、興趣,多鼓勵子女循着該方向繼續發展,而非只顧強逼他們專注於自己不擅長的學術方面,令子女更抗拒上學,同時他們可能因自卑感和學習壓力而造成情緒問題。」

留意抑鬱焦慮的先兆

趙思雅建議家長要多留意子女的行為及情緒變化,行為上變得退縮、過份沉迷於某種玩意、整天睡覺等,都有機會是學生逃避壓力的行為。她提醒:「家長要留意,子女未必會直接說出「我唔開心」、「我想死」等說話,可能只會是一些負面的說話,例如:「我讀嚟都冇用」、「我一定唔夠叻」、「我好擔心考DSE」等。遇到這些情況,家長最重要是立刻了解子女的情緒,多聆聽他們的看法,讓子女覺得被理解。若果家長真的留意到一些抑鬱或焦慮症狀,便要立刻向臨床心理學家或者精神科醫生求助,盡早解開子女心結。」
 

家長要留意子女出現的6個焦慮症狀

失眠 胃口下降  身體無故不適 (如腸胃不適、頭痛、胃痛) 或經常請病假 因要上學而感到焦慮緊張,甚至抗拒上學或逃學變得依賴 經常擔心、災難化想法 

(Istock)

多接觸子女身邊朋友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及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於去年1月至7月為中、小學及青少年服務機構義務舉辦了約70場心理健康及預防青少年自殺的講座,接觸超過2000名教師、家長及學生。回顧去年三十多宗學童自殺個案,臨床心理學家們發覺學童的壓力不單只來自學業,大部分是因為家庭關係、擔心將來和社交感情問題。趙思雅建議家長可嘗試多接觸子女身邊的朋友,因為有一半以上的自殺個案,事主會在事發前跟身邊的人提起自殺的念頭或表現類似跡象。如家長能認識子女最親密的朋友,當他們知道有關子女情緒的問題,便可盡快通知家長,及早預防和介入。

有家長擔心子女談戀愛會影響學業,但趙思雅指出他們的戀愛對象可能就是他們訴說心事的對象,如果強硬地棒打鴛鴦,子女便有機會將感情關係藏起來,而當感情上出現問題,他們便可能因不懂處理而鑽牛角尖。若家長願意跟子女的戀愛對象認識和相處,反而可以在子女遇到感情問題時協助他們處理,當他們的避難所,更可教導子女與戀愛對象的相處之道。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暨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榮譽秘書趙思雅。(www.wellness-p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