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過度活躍症?】孩子反叛坐唔定 或另有隱情
子女成績下降、做事馬虎、不能安坐,甚至惡意對抗父母……遇上這些情況,有些家長認為是反叛的行為,又或懷疑子女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下稱ADHD)患者,便向精神科醫生求助,期待可以獲得處方藥物來治標或改善子女的反叛行為。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指出,小孩會因應外界環境因素而有不同行為表現,家長常因了解不足而誤以為小孩患有ADHD。
ADHD至今仍未能完全確定其成因, 有說是先天或生理因素導致,而麥醫生就指ADHD患者腦袋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天生分泌不足,從而引起連串症狀。過往ADHA未被廣泛認識時,成人對孩子的過動、難以專注,多會歸納為頑皮。近年ADHD經常被談論,坊間亦有許多自行測試的問卷,麥醫生指出許多家長接收外界資訊後自行對號入座,先入為主認為小孩是ADHD患者。
在過往曾接觸的案例中,麥醫生形容有部份是「假ADHD」案例。他形容小孩非常聰明,對成人的反應很敏感,懂得因應不同對象轉換行為模式,例如在嚴厲的爸爸前較乖巧,在慈祥的婆婆前較頑皮。另一情況是,小孩意識到當他們做出一些不討好的行為時,能吸引成人的注意力,即使會捱罵,仍會刻意表現得很頑皮。
曾經,有父母帶着讀四年級的仔仔向麥醫生求助,期待麥醫生能處方藥物,直接及快速地解決他的反叛行為。在經過四次面談,分析及綜合男孩的過去後,發現他的成績原本很不錯,頗為乖巧,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但近年家庭環境轉變,母親需外出工作,陪伴男孩的時間減少,及後他的成績稍微退步,母親因而大為緊張,爸爸則認為媽媽太苛刻,管教方向有異導致二人經常爭吵。後來,男孩意識到當他做出一些反叛行為,例如駁嘴、發脾氣,能成功停止父母的爭執,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轉而責罵自己。為了父母不再爭吵,寧願不停做出讓父母頭痛的行為。
在第五次會面時,麥醫生直接詢問男孩,對自己或許要服食藥物有何想法,他很理性地表示,如一粒藥物能改善家庭氣氛,吃也無妨。聽到這說話,母親當場哭了出來。後來經過溝通和調整教育想法後,父母關係和男孩的表現亦有所改善。
醫生,如果我食咗呢粒藥可以令父母收聲,我可以食。
麥醫生表示,這個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他指出,父母往往只評估子女的行為是否合自己意,卻沒有思考行為背後的原因。
勿深信坊間評測問卷結果
雖然坊間有許多自我評測的問卷,但麥醫生不建議自行評估。在判斷求助者是否患有ADHD,精神科醫生會配合心理專家的評估結果,並至少透過三至五次的會談,從家人、長輩、老師、同學、朋友等不同日常接觸群體中,瞭解求助者的成長背景及行為表現,並非單憑一份問卷能得出結果,相反,自我評測結果會影響接受專科醫生評估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