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定下規矩 孩子拒跟而哭鬧 點設「紅綠燈」?|Barbara媽媽

撰文:育兒教室
出版:更新:

當孩子哭鬧時,在滿足孩子需要與規矩之間,我們怎樣定立健康界線?而且當孩子不想跟從而哭鬧時應該怎樣處理?
【編按:作者為Barbara媽媽】

(GettyImage)

孩子需要「紅綠燈」

早期教育工作者Magda Gerber一直提倡我們應尊重幼兒的需要,給予他們自由,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尊重家庭及社會上每一個人的需要。 所以我們並不是無止境地孩子想做甚麼便讓他做,就像我們在社會上每個人雖是自由的,卻仍有一定的規則要遵守,就像「紅綠燈」。

顧名思義,「綠燈」就是可接受的行為,我們會讓小朋友做。

「紅燈」就是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及傷害環境的行為,我們需要立即停止。例如打人、破壞東西等行為。

可是育兒上更多出現的是「黃燈」。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有些行為是他們的潛意識驅使他們做的(例如放東西入口、喜歡不斷爬高等),即使我們不明白,亦應先觀察及給予自由讓他做,同時我們會亮起「黃燈」。黃燈代表那是我們提高警覺的時候,留意那時候應該要出手停止,還是繼續讓他做呢?很多時父母們覺得這個界線不易掌握,而不知道怎樣處理。以下有些心得跟大家分享,父母們可先參考一下,然後一起溝通商量過後,才定下屬於自己家庭的健康界線,能更清楚給孩子的訊息。

(GettyImage)

1.這些行為是成長中必會做的嗎?是探索需要嗎?

2.我們想帶給孩子甚麼價值觀?

3.這個行為是發生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場地及合適的物件上嗎?

例如小朋友到1歲多時,他們很喜歡扔東西。這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其中一種方式,不管能扔不能扔的,拿到手裡都會扔。我們需要滿足他的探索需要,所以不能一直阻止他。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他扔,因為這會造成破壞及浪費,如電視遙控器及食物。

我希望能滿足他發展需要的同時,建立愛惜物件及珍惜食物的價值觀,所以當他在飯桌扔食物的話,我還是會亮紅燈,清晰地告訴孩子要立即停止扔食物。那甚麼時候是適合的時候及場地呢?我們可利用其他親子時間同小朋友玩球,豆袋,或各種各樣的東西跟他盡情地玩,慢慢他便能分辨在適當的時候及地點扔適當的東西了。

又如兄弟在家玩時會互相爭玩具,我希望兒子們能互相尊重對方的感受,所以我家沒有「大讓細」或因為弟弟還未懂事而把所有東西先給哥哥的規矩。小時候,我會看是誰先玩,遲來的可以問:「可不可以借給我?」、「可不可以一起玩?」等等,但決定權仍在先玩的那邊,被拒絕的話便要等待。因從小學習尊重對方的想法,長大後我便盡量讓他們自己溝通解決,通常幾句爭吵幾句後,他們總找到讓雙方都滿意的方法,有些更是我未想過的呢!

(GettyImage)

父母需要「言行一致」

當父母們對「紅燈」行為有共識以後,有時我們發現小朋友並不會事事跟從。我們除了用口說「停止」,也必須心平氣和的用行動傳遞一致的訊息。例如扔食物,我們告訴孩子要停止扔了,當他仍繼續時,我們可先解釋並收起食物,好讓他真的不能再扔了。待他認真想吃時再拿出來。這裡收起食物並沒有懲罰或責備的意味,只是讓孩子明白這個行為必須停止罷了。

當我們每次都言行一致,孩子會明白那些時候他能夠自由選擇,那些時候是必須守規矩的,親子間衝突便降低了。

那遇著停止孩子時他們的反抗及哭鬧怎麼辦?

(GettyImage)

營造接納哭的環境

哭並不是洪水猛獸,並不可怕。孩子哭是因為他未能得到他想要的,不開心時以哭來表達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哭也是一個讓孩子自我療癒的過程,很多時他們哭完就好了。只是更多時候是我們不容許孩子哭,所以他們哭得更傷心更久了。

哭並不是要父母們用自己所有力量去完全滿足他所有需要,哭只是讓我們明白並理解他。

童書《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appy Kids)其中一個故事帶出,自己開心與否是自己的責任,別人並無法令你開心。那作為父母的我們還要把孩子開心與否,以及處理情緒的責任全放在自己身上,出盡渾身解數來讓孩子停止哭泣嗎?

營造一個以平常心接納哭的環境,小朋友會願意開放心扉跟我們溝通,並從我們身上獲得面對掙扎及困難的力量。我們亦不用因孩子的哭鬧而改變我們的界線。

例如小朋友不斷爬上餐桌,想在餐桌上跳。因為危險我必須讓他返回地上才跳。當他哭鬧時,我不會責備他,也不會因他哭便由他繼續跳。我會輕輕攬著他表達我明白他不能繼續做時的失望情緒,慢慢待他平靜下來。每次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界線,接納他不開心的情緒,幾次過後他便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而減少哭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