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室】跳出課室走進舊區 在橫街小店學習和實踐軟技能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父母為了讓子女獲得書本以外的知識,或會選擇為小孩報讀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增強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技巧,有沒有想過這些軟技能不一定要上堂,常到舊區走走也能學到?
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主辦的「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計劃希望透過舊區導賞、拜訪小店等活動,讓家長、老師認識舊區的多元化,社區地膽教室馮穎麟(馮sir)和社區文化主任潘子軒(Ernest)指教育不只限在學校和課室,舊區處處也是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攝影:鄭子峰

「社區是一個生活實踐空間,一個能接觸不同人、事的空間。」馮sir回憶兒時沒那麼多大型商場,小孩都會走到街頭玩耍,而當時的社區較多元化,小孩能就地取材,自創小玩意。但現時社會進步了,小孩與社區的關係卻變得愈來愈薄弱。「以前媽媽接放學或許會順道去買菜再回家,途中會把小孩安放在相熟的店鋪,買好菜再接回。而現時小孩的生活都很點對點,多數只在家居、學校間來來回回。」

舊區的小店種類多元化,例如大商場沒有的香燭店、樓梯鋪、改衣店,走在其中小孩能認識更多。

舊區是一本百科全書

馮sir形容舊區是一個社區學堂,因為橫街窄巷的店鋪較多元化,例如香燭店、樓梯鋪、改衣店,還有各種招牌和樓齡不一的建築群,而且各有歷史背景。Ernest記得一次做社區導賞時以氣味為主題,讓小孩蒙着眼睛,走到不同的商店,要單憑味覺來猜這是什麼店:「我們走進一間24小時自助洗衣店,當中充滿洗衣粉味,很容易便能猜到,但舊區為甚麼會越來越多自助洗衣店呢?因為該區劏房愈來愈多,租客往往沒有洗衣機,自助洗衣店便越來越多。」

除了從店鋪認識每區情況,Ernest又指有家長即席與小孩話當年,根據當時身處的店鋪回想兒時生活,小孩能即時發揮想像,亦較易代入爸媽的世界和回應,親子間也多了共同話題。但即使這麼多學習素材藏在舊區,它們卻不會動不會說,要靠大人為小孩解說:「我們做的只有七成,就是帶他們到小店,餘下的三成便要靠家長發揮。」

有家長或許會認為舊區較雜亂,較喜歡明亮整淨的商場,馮sir指兩者的空間運用模式不同,商場和超市每一處地方、貨架都設計得剛剛好,不會有太多變化。而舊區每間鋪、梯間、行人路的闊度都不一樣,小店的貨物今天放到行人路上擺賣,明天可能又收回去,每天都不斷變化,市民亦要不斷適應,「要共生便要互相商討和遷就,當家長有所不滿時如何與店家溝通,這也是小孩的身教。」

小店的職員流動性相對較低,較能與街坊建立鄰里關係。

豬肉佬榮哥與肉類切割員

馮sir表示一次與小孩傾談時,小孩指香蕉是白色的,因為爸媽每次都會把香蕉去皮切好才給他。馮sir形容小孩的生活知識來源相對較狹窄:「現代生活較富裕,很多家庭都有工人,食物去到小孩眼前已加工好,但魚是怎樣劏的?瓜菜原本的樣子又是怎樣?」當然,如要認識日常生活用品的原本面貌和來源,走進大型超級市場也能做到,但在街市、舊區能找到的,還有人情味,Ernest 以豬肉佬榮哥與肉類切割員來解釋。

「如說切肉,街市和超市的切法可能一樣,但街坊與店員的互動卻非常不一樣。在街坊眼中,他們不會認為榮哥是個專業的肉類切割員,他就是榮哥,榮哥賣的肉不會滲水,或許會較鄰鋪更願意搭多塊豬頭骨,跟他買肉時也會互相問候一兩句,今天生意好嗎?小孩成績如何等等。而超市的肉類切割員在工作上可以很專業,但未必會跟你打牙骹,跟市民就只是供求關係,心態或許只是打份工,沒有太多心思跟客人建立關系。」Ernest指這種互動在舊區十分活躍,因此小孩接觸人的密度較高。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計劃項目督導主任馮穎麟(左)和社區文化主任潘子軒。

「很多人走進店鋪購物時,只知道自己想買什麼,卻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當小孩想買一件玩具時,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件新玩具,還是需要朋友、快樂或群體生活?馮sir指商場設計固然工整乾淨,但相對亦欠缺人情味,而人情味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到連鎖店購物不太需要跟店員對話,你選好想要的,店員逐一過機、收錢,便完成整個買賣過程,仿佛多留數秒也不能。」

馮sir解釋舊區與新區的生活形態不同,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舊區的店鋪多是家族式經歷,一家兩代都住在該處,與社區連結強烈,因此也促進了街坊間的互動性。但新區連瑣店的職員大多是跨區上班,與社區沒連繫,因此與客人就只是消費者和提供者的關係。

舊區的環境設計較有彈性,不受規管,小孩能就地取材自製適合的玩意,其不斷變化的特性亦能提高小孩的適應力。
小店的設計讓顧客和店員較易拉近距離。

難道要孟母三遷?

要開展社區生活,馮sir和Ernest都表示不代表要刻意搬到舊區,即使新市鎮被喻為「無街之城」,卻並非完全沒社區:「最簡單,可以從認識鄰居開始,或主動跟店員問候,總有方法把冰冷的生活變得人性化,即使環境不配合,自己也能創造。」

「躍變.龍城——九龍城主題步行徑」參加了賽馬會「不一樣教育節」體驗日,帶領小學生和小學老師走進九龍城,在街道和小店進行田野考察,讓參加者體驗互動教學,了解如何把社區的豐富素材用作教育,讓教育有更多不一樣的嘗試。

社區地膽教室—街道及小店篇
日期:11月24日(共兩節)、11月25日(共三節)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每節工作坊對象分別為小學老師和小學生,參加方法和詳情請按此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