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教育】青年自製圖卡化解衝突 以溝通4步曲表達感受和需要

撰文:李欣愉
出版:更新:

「點解你咁懶做唔齊功課?」「又跌親?點解唔小心啲?」「點解又寫錯呢個字?點解唔俾心機記?」這些說話,是不是似曾相識?當小孩犯錯或表現不好時,爸媽們有否說出類似的說話?當你說出這些話時,小孩的反應又是怎樣?
就讀政治與行政學系及法律系的楊思毅(Raymond)和郭梓樂(Matthew)畢業後並沒有從事與學科相關的職業,他們加入了良師香港及到小學擔任項目老師,去年在教學期間,他們發現學生因為不善表達而經常發生衝突,老師面對衝突也常常不知所措,這是因為香港主流教育並未照顧到情緒教育。為了協助學生更適當地表達需要、老師更易介入和處理衝突,二人特別與台灣精神科醫生鄭若瑟合作設計出情緒卡「Just Feel」及溝通4步曲,讓人學習善意溝通,更有效表示心底話。

「善意溝通又叫非暴力溝通,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其實是有少少暴力的,他們未必是刻意,例如當小孩踩單車跌倒時,很多家長會立刻說:『點解咁唔小心?叫左你唔好踩咁快!』其實家長一定是出於關心,但小孩聽來卻覺得是責罵,他們或許會誤認為『我很想跌倒嗎?你根本不關心我!』」Raymond解釋很多人都無意識地說出傷害別人的說話,而善意或非暴力溝通是指有意識地運用語言,把心中的善意表達,並讓對方聽得懂。

察覺香港缺乏情緒教育後,Raymond與 Matthew在今年6月先創立社企「Just Feel感講」,再與鄭醫生合作,結合臨床經驗和老師的觀察,挑選出學生常有的感受和需要,設計出60張感受卡和需要卡,幫助還不善表達的小學生說出心中情緒。

在卡牌的幫助下,小孩更集中形容內心感受。

去年,6年級的浩然和碩丞因為一包零食而引起衝突,更差點吵至絕交,不再做朋友。Raymond和Matthew就用感受需要卡輔導。浩然和碩丞先選出能形容心情和需要卡,再藉此來解釋。

浩然:「我覺得很傷心,因為他不問就拿我的零食。我需要尊重和安全感。」
碩丞:「我覺得好緊張,因為怕浩然不再跟我做朋友,我很需要友誼,日後我會問他可否和我分享。」

在兩張卡的幫助下,二人都平心靜氣地說出自己難過的原因,和對對方的期望,碩丞亦明白不問自取會讓別人不滿,亦發現彼此都很重視這段友誼,不希望因小事而被影響,現時兩個小男仔仍是好友。

「有卡會直接一點,不用說那麼多字。」浩然這樣說。Matthew解釋所有感受和需要都是抽象的,加上小學生對情緒的認識簡單,難以有條理地形容內心感受,而通過卡牌的幫助和大人的問答引導下,學生便能較準確表達。「初小生知道開心、傷心可能已很厲害,但不代表他們情緒簡單,他一樣複雜,而圖卡除了文字,還有不同的人物和表情,可以更易找到配合自己心情的圖卡。」Raymond又指初小和高小學生多選的感受和需要都有分別,初小學生剛進入新環境,會多選玩耍、友誼、歸屬感、安全感等需要。而高小學生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亦越來越重視自我價值和自尊,因此多選平等、尊重、信任、自主等需要卡。

表達情緒可滿足需要

除了小孩間的爭執,大人也會因表達不善而破壞關係,例如當學生欠交功課時,常會這樣說:「點解你咁懶無做功課?小息過黎罰企!」

Matthew指當人聽到批評時,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反彈,不論自己有沒有錯,整個人先繃緊起來對抗別人的指責。在以上例子中,Matthew指老師並沒先了解學生欠交功課的原因,就歸究為懶,這樣學生只會認為老師胡亂責罵。他建議可用溝通4步曲:先觀察、說感受、講需要,說請求,例如:

「我看到你今日沒交英文功課 / 作為老師,看到學生沒有做功課會覺得很失望 / 我需要你尊重我及課堂規則 / 另外小息時請做好功課交給我。」

右:Just Feel創辦人郭梓樂(Matthew)。

在以上例句中,第一句是客觀的觀察,純粹描述實況;第二句是老師說出感受,讓學生理解為何欠交功課會讓老師生氣;每三句是老師的需要;第四則是請求。Matthew指看起來話說甚長,其實比原句長不了多少,而且對學生來說有極大的分別。「善意溝通是一種模式或語言,透過有效的溝通方式讓自己有效地表達個人感受和需要,也幫助別人聆聽自己,因此分兩部份,一是自己的表達,二是別人的聆聽。」

溝通Dos and Don't

不要說 要講
否定別人感受的說話,
如「唔洗驚」
接納別人感受的說話,
如「我明白你好驚」
「不要」做甚麼,
如「不要跑」
「要」做甚麼,
如「請你慢慢行」
「不要」一開始就給建議 「要」先聆聽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混淆評論和事實 「要」盡量客觀地說出自己的觀察

 

有想法,還需有實踐空間

「青協早前一個研究結果表示,有4至6成的香港老師都認為學校缺乏情緒教育,需要額外的支援。」Raymond和Matthew特別感謝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校長、訓導主任和老師,如沒有他們的支持、一起實踐和探討,即使二人看多少書、認識多少理論,也是空中樓閣:「訓導主任曾提及,過往接觸的輔導工作比較難在小孩身上運用。但善意溝通有清晰的步驟,讓大部分老師和學生跟隨,可以學亦可以教。」

雖然已有60張感受卡和需要卡,但總不能完成覆蓋所有情感,以往有學生想選內疚和無奈,但當時的版本並沒有這個感受,因此設兩張白色百搭卡。

學習善意溝通方法和感受情緒卡的使用方法後,除了用在輔導學生,亦有老師嘗試改善與家人的關系。他形容長輩首次接觸都會覺得尷尬,畢竟傳統華人鮮有向別人暴露自己私密、敏感的心情,但當成功一次,往後便會慢慢適應,慢慢亦會熟習這套溝通方法。Raymond指感受是一個訊息,提示感受背後所需要的是甚麼。負面感受不一定是壞,正面感受也不定是好,就像電影《Inside Out》,只用笑容是無解決所有難題的,偶爾表露脆弱、悲傷的一面,或許更能得到別人的理解:「我不會說這是萬試萬靈,但希望讓大家知道在打、罰和罵以外,還有其他方法,能快速又準確地化解學生和化解衝突。」

Raymond和Matthew將會參加賽馬會不一樣的教育節體驗日,除了介紹善意溝通的理論、即場試用感受需要卡,亦會分享案例和例句,講解如何從無意識傷害,變成有意識地表達和理解。

心與心對話 – 善意溝通
日期:11月24日(共兩節,每節兩小時)、11月25日(共四節,每節一小時)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每節工作坊對象分別為老師、社工、家教會、家長和學生,參加方法和詳情請按此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