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健康‧消毒篇(上)】認清六個常見的消毒謬誤 防菌無有怕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細菌和病毒,不少父母都會提醒小朋友多洗手,酒精搓手液和消毒濕紙巾更是必備用品。但有藥劑師指,坊間對「消毒殺菌」仍普遍存有誤解,可能會令病毒有機可乘。
以下為六個家長常見有關消毒殺菌的謬誤,藥劑連線副主席、註冊藥劑師黃俊豪為我們一一拆解:
謬誤一:只要勤洗手就沒問題?
不是勤洗手就沒問題,必須要跟隨正確潔手步驟,不能草草了事,用梘液及清水洗手,程序如下:
1. 開水喉洗手
2. 加入梘液,用手擦出泡沫
3. 離開水源,揉擦雙手最少 20 秒,揉擦時切勿沖走梘液
4. 洗擦後用清水將雙手徹底沖洗乾淨
5. 用乾淨毛巾、抹手紙徹底抹乾雙手,或用乾手機將雙手吹乾
6. 雙手洗乾淨後,不要再直接觸摸水龍頭,例如先用抹手紙包裹著水龍頭,才把水龍頭關上。
謬誤二:市面上消毒產品標示「殺菌99.9%」,可信嗎?
消費者委員會於早前檢視市面15款搓手液和22款濕巾,各個產品樣本都在包裝上,標示不同程度的清潔、消毒、殺菌或抑菌的效能,例如標明「殺菌99.9%」、「能殺滅99.9%細菌」。當中只有17個樣本的供應商,向消委員會提交支持其聲稱消毒效能的一些測試報告,以顯示該產品能殺滅微生物的種類,部分沒有列明能殺滅常見分枝桿菌及真菌等,產品在沒有相關測試報告證明下,難以確定能否達到「殺菌99.9%」的成效。消費者難以單從標示得知產品的實際消毒效用。
謬誤三:酒精濃度越高是否最有效殺細菌?
不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和世界衞生組織認為,濃度在60-80%的酒精溶液最有效殺菌,濃度太高會適得其反。酒精的抗微生物能力可歸因於其使蛋白質失去自然屬性的能力。更高的濃度不太有效,因為使蛋白質失去自然屬性在沒有水的情況下不容易的。
謬誤四:使用酒精搓手液對皮膚及人體沒有傷害嗎?
高濃度酒精產品或經常使用容易造成肌膚乾裂粗糙搓手液會令皮膚乾燥,有機會令雙手流失皮膚上的皮脂及水份,亦有機會引致敏感;用完之後末乾,小朋友搓眼亦有可能會引起結膜炎或者會令角膜受損。
謬誤五:市面的搓手液及濕紙巾政府有監管嗎?
沒有。消毒搓手液及濕紙巾一般不屬於藥劑製品,不受《藥劑業及毒藥條例》監管。包裝上標示不同程度的清潔、消毒、殺菌或抑菌的效能有機會沒有相關測試報告證明。
謬誤六:消毒濕紙巾及搓手液是否適合嬰幼兒使用?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佈於2011-14年間,共有70,699宗12歲及以下小孩誤吞酒精及非酒精消毒液,當中(64,488)91%為0-5歲小孩。兒童誤吞,有可能會導致急性中毒。而市面上標榜具有殺菌及消毒功能的濕紙巾,亦可能會令皮膚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