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江門鶴山彩虹古道:坐石為君 對景成詩
行於山巒中,回眸來時路。羊城晚報《大美嶺南》第59站走進鶴山市宅梧鎮彩虹古道,古道橫跨皂幕山東西兩側,全長約15千米,海拔高度660米。「虯蟠千仞,如一道長虹架往雙橋」。
「五色雲間是彩虹,嵯峨掩映夕陽中。」每個鶴山人心中,都有一道「彩虹」。彩虹嶺上彩虹古道,流傳多少故事。正如著名華僑、愛國民主人士宋森所言,「不到彩虹嶺,不算鶴山人」。
回望先祖來時路,一條古道、數座石屋。300年前,粵東客家人幾經波折,最終定居於皂幕山間。坪山村、五爪營、橫坑、南洞、龍團、小官田、北芬、殷洞……17條客家村散落於高山密林之間,黃、羅、邱、蔡、賴等姓在此開村、墾荒、種茶,落地生根、開枝散葉。自此,客家歌聲處處聞。
「嶔崎險仄,鳥道一線」。鬼斧神工的險峻,難不倒吃苦耐勞的先民。「開基建縣擘圖初,墾辟艱辛汗濕鋤」鶴山首任知縣黃大鵬高瞻遠矚,「捐金錢,募丁壯,山徑中剗削平坦,就其勢之折旋而為路,凡三十里而達其地。」鑿險昔能開鳥道,通幽今已辟蠶叢。一條便道,溝通雙及山縣城。「向之紆回繞道朝發而夕始至者,今則竭一日之力即可朝出而暮歸矣。」
虯蟠千仞,如一道長虹;藻彩繽紛,別開生面。客家先民沿著這條山道,於險峻處謀生,亦將無限風光盡納於胸襟。「第見樹木叢生,怪石林立。松風歟,泉聲歟,鳥語歟,自然天籟,渢渢入耳。崇巔結亭,極目視之,左雙橋,右縣治,一邑之勝都收眼底。」
古道周圍有彩虹玉璽、犀牛望月、嫦娥奔月等天然景點;附近有石寨下、流白水等千尺飛流,燕尾岩、鷹嘴岩、釣神坑等深谷。奇險至極,群山起伏,溝壑陰森,且氣候變幻無常。明代許炯經過此地時,就有「參天黛色三千丈,鎖地煙霞十二重」之作。天然洞穴、人工石室、走獸飛禽、奇藤異樹皆引人入勝。
如此天然佳景,引後世文人墨客留下多少篇章。然而,「暮霧橫鎖千山翠,西日斜生一額風」等句,卻難比「雙橋落彩虹」之精彩。隨風隨雨過山巔,此山此道,以「虹」為名,正合風雨歇息,大地初晴之美意,預示鶴邑凌雲、奮翼千里之前途。「山徑既開,地脈聯貫,呼吸可以相通,指臂亦即援應,抑又此都蒼生之福也!」
在鶴山市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李錦飛眼中,一條彩虹古道,沿路奇石皆是故事。在古道分岔路口的交界處,先民「坐石為君」,樹立問路石,「左邊下路白水帶,右邊上路往宅梧」,路標為記,給一代代行人指路,見證了一代代鶴山人篳路藍縷的創業征途。
此外,古道一段路邊凸出一塊岩石,往上看神似犀牛,因而被命名為「犀牛望月」。「犀牛望月」附近有一宋代墓葬,墓主為宋朝先人李瑤岡。墓前石板桅杆夾上碑文清晰可見, 「乾隆乙卯恩科會試中式第六十五名進士李實立」「乾隆癸卯科鄉試中式第十四名舉人李幹立」「道光丁酉科鄉試中式第五十一名舉人李其儀立」,寥寥數字記錄當地鶴山當地李氏家族功名者多,顯赫者眾。
歲月流逝,彩虹古道飽經風吹雨打,一石一階都透露著古樸和滄桑。先賢雖逝,石上青苔復綠,如今又是氣象一新。三五知己共遊古道,在回味彩虹古道耐人尋味的歷史同時,欣賞沿道的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呼吸大自然的新鮮氣息,一切心煩氣躁的事也會頓時拋諸腦後,讓整個人倍感心清氣爽。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