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都城非南京、北京?一文揭開明代三座首都真相

撰文:聯合新聞網
出版:更新:

在一般的認知裡,明朝太祖朱元璋開國時定都南京、到了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時遷都至北京,以迄明末。然而,實際上明朝還有第三座都城,而且建立年代早於南京與北京,這座位於安徽鳳陽的都城又名「明中都」,對這座已經塵封多年的都城,近年中國考古學界開始大規模挖掘。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徐海峰4月16日在《人民日報》撰文,介紹「明中都」的考古發現。他指出,中都城位於今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城西北,地處江淮間較為開闊平緩的地帶,是明初朱元璋在其家鄉臨濠以高標準高規格營建的都城,被認為是最能體現《考工記》(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城市規劃思想的中國古代理想的都城之一。

中都興建的年份為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但在六年後就被下詔停止,也日漸被遺忘,直到1970年代歷史學家王劍英才進一步研究,並出版《明中都城考》一書。徐海峰指,「過去大家一直以為北京故宮是照南京故宮建的,現在才弄清楚南京明故宮是照鳳陽明中都改建的」。

相關文章:春晚2022|三星堆新出土世界最大青銅面具亮相 網民讚嘆:好震撼(點圖放大閱覽)

+3

整個明中都遺址,是一個複雜的聚落,涵蓋極廣,包含:「以皇城禁苑城垣、城門、宮殿、御道、護城河及中書省、御史台等為代表的宮廷、中央政府機構等建築遺址群;以大明門、千步廊、鐘鼓樓、國子學、百萬倉、外郭城塗山門、獨山門、城垣、街巷、水關、橋梁等為代表的服務於宮廷、國家文化、教育及城市基礎設施類遺存;以圜丘、方丘、觀象台、歷代帝王廟、開國功臣廟、山川壇等為代表的禮制類遺址;以皇陵衛、長淮衛為代表的軍事設施類遺存;以皇陵為代表的墓葬區;以龍興寺為代表的寺院遺址;與築城有關的磚瓦窯址等手工業遺跡,以及公侯宅第及一般居住址等」。

自2017年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前朝宮殿、外金水橋、塗山門等遺址,發現總長約108公尺的宮殿平面呈現「工」字型格局,更正以往認為是「中」字型的看法,「此工字形前後殿加穿堂的格局,既上承宋元以來宮城結構之傳統,又下啟明清紫禁城宮殿之布局,堪稱中國古代都城規制演變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考古團隊2021年則對外郭城相對保存最好的西垣塗山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券洞式單門道、夯土包磚城台、馬道等遺跡,並首次復原了這一西城垣唯一的城門形制與結構。

至於為何明太祖朱元璋會下詔停止興建安徽鳳陽都城?徐海峰提到,考古成果發現明中都的工程進度是:午門門洞內已對甬路墁磚,而東華門、承天門的門洞內則尚未墁磚;禁垣城以內的水系業已完成,但路網尚未完全形成;西華門城台頂部應未建樓;中心宮殿尚未完工。他指出,除常規的材料與技術分析外,還注重探討不同時期這些建築活動的動因、組織、實施、管理,探究大明開國立都之「舉棋不定」的社會背景。

延伸閱讀:

上海封控就醫難悲劇 小提琴手腹痛難忍選擇輕生

上太空183天 神舟13號創紀錄

【本文獲「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