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錯3000年 北京西周大墓考古發現:兩件「簋」下葬時竟錯換蓋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7日(周二),西周早期都城遺址「北京琉璃河遺址」的考古發掘最新成果公布。其中新出土的「銅簋」格外引人矚目。
新出土的「銅簋」與40多年前於同一墓出土、現藏於首都博物館的「圉簋」紋飾相同。專家判斷稱,這一對文物的蓋、身在下葬時應該被人混淆,這一錯就是3000年。

琉璃河遺址早於上世紀40年代被發現,位於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董家林村,是約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國的初都所在地,也是北京地區西周考古中發現的一處集城址、宮殿區和諸侯墓地同時並存的遺址,為北京城的發源地。

本年以來,為建設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加強遺址展示水平,考古人員於是對兩座西周早期墓葬進行了再次發掘。其中新出土的銅簋與40多年前出土的一件圉簋紋飾相同,銅簋的器蓋內銘文為「白(伯)魚作寶尊彝」,器內底銘文為「王于成周,王賜圉貝,用作寶尊彝」。

至於40年前出土的那件圉簋,器蓋與器內銘文剛好與新出土的銅簋相反。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琉璃河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晶解釋稱,「同一件銅器,蓋與身的銘文應該是一致的,這兩件簋紋飾類似,又在同一墓穴被發現,我們判斷,它們的蓋、身在下葬時應是混淆了,這一錯就是3000年」。

王晶分析稱,新出土的銅簋與早前出土的圉簋樣子基本一樣,也有精美的獸面紋,極有可能和圉簋是同一個人所鑄造,並且是一對,極其珍貴。

根據資料,簋是商周時代的青銅食器兼禮器。簋自商代就已經出現,一直流行到戰國時代,是中國青銅時代數量最多、延續時間最長、最重要的粢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