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男性如何書寫女性 明清傳記裏的婦女形象
日前獲得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的電影《孤味》,故事聚焦在阿嬤林秀英的一生,片中不僅夫妻感情,甚至母女與姐妹等親情都有獨到刻劃。這些細膩的描寫,令人驚豔是出自男導演許承傑之手。
古今中外歷史,皆有眾多男性留下許多豐富的女性形象,想知道中國古代男性如何講述女性的一生,可以從明清文人著作的傳記,窺看一二。
由於古代沒有攝影機、照相機,只能使用文字與圖畫作記錄,因此明清婦女的具體樣貌,可以從傳世的繪畫作品觀察,像是粧容、服飾與相貌姿態;而傳記中的女性,也能從文章字句描述得知其其相貌儀態、性格與生平事迹。而東漢劉向(公元前77-前6年)所著的《列女傳》,為已知的中國第一部女性歷史專著。
明代傳記中的婦女形象
明清兩代除了有官修史書外,各地也流行編撰地方誌,以此收錄地方民情、風俗教化等。從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河南《許州志.列女傳》就能多少看出明代文人筆下的女性形象。以其中收錄的婦女劉氏生平為例:
劉氏,廩膳生員袁錫妻。錫因下第,病卒。孤惟菲,尚在襁褓。既塟(同葬),劉遂杜門罕見親戚。力躬紡織以自贍。百計撫孤,鞠育成立。二十八而寡,今歷孀居三十五年。啜粥茹淡,始終一節,稱重餘鄉評。嘉靖己亥(1539年)知州張良知聞而褒重其事,乃於正月元日榜其門曰:『生員袁錫妻劉氏貞節之家』。士夫聲詩慶美者不一。今已六十四歲雲。
劉氏由於丈夫早逝,靠着紡織撫養孩子長大,守寡多年。從這短短的傳記可以看到,內容着重在婦女如何守節獲得表揚。文中提到「力躬紡織以自贍」,其與儒家對於貞節的定義有關,指的是婦女在財政上排除對親戚的依賴,因此無需踏出家門的家庭紡織業,就成為唯一適合女性的生產方式。不過劉氏可不是一般小老百姓,「廩膳生員」代表其丈夫是府州縣學中成績較好的諸生,雖然鄉試落第,仍有明代下階儒士的社會身分。
短短的傳記中,不斷出現「長期孀居」、「始終一節」,強調劉氏的年紀與守寡的時間,意謂着劉氏符合明代「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後不改其節」的旌表節婦標準。不過,整篇文章裏沒有任何字句提到劉氏的樣貌、性格,學者衣若蘭統計,明史共有傳記279篇,所有被收錄其中的婦女其類型全是貞節烈婦,可見明代文人筆下的婦女,形象相當單一。
清代婦女傳記又見賢母
清代雖承襲明代表揚貞節烈婦的價值觀念,不過傳記着重記載的內容有所不同,以《清史稿》為例,其婦女傳記恢復東漢以來的傳統,因此又能看見賢母、才女的婦女形象。像是清代地方望族錢綸光的妻子陳書(1660-1736年),其傳記所着重的事迹與前述的劉氏完全不同。
錢綸光妻陳,名書。綸光,嘉興人;陳,秀水人。幼端靜,讀書通大義。初婚,綸光侍其父瑞徵出上冢……綸光卒,教子尤有法度。子陳群,自有傳;界,官陝西醴泉知縣,有賢聲。陳晚為詩,號復庵;署畫,號南樓老人。詩三卷,戒陳群毋付刻。畫尤工,山水、人物、花草皆清迥高秀,力追古作者。曾孫女與齡,字九英,為廣西太平府同知吳江蒯嘉珍妻。亦能畫,題所居曰仰南樓。
陳書傳記內容描述與前述劉氏有很大的不同,沒有出現「長期孀居」、「始終一節」等強調守節的字句。除了重點講述她教子有方外,還寫了不少陳書的個人興趣與愛好,不過傳記漏掉了一件事,陳書曾畫了一幅《夜紡授經圖》獲得乾隆皇帝(1711-1799年)的賞識,此畫描繪婦人於夜深人靜時一邊紡紗,一邊教子讀經。除了陳書外,《清史稿》還收錄了23位賢母。
為何明清兩代的女性傳記有這麼大的落差呢?學者研究,明代旌表本是為表揚守節多年的婦女,不過傳到各地後,成為地方官風俗教化民情的政績之一;由於能獲朝廷表彰,因此對看重聲望的家族來說,其族中女性能成為貞節烈婦即是為家族取得榮耀的途徑之一。但本意良善,只為選出地方模範、起到教化百性的作用,一旦模範變成規範,甚至是婦女的標轉與責任時,那麼女性的形象自然就變得單一了。
清代旌表與明代不同,婦女只要兒子當官就能獲得朝廷表揚,加上清代重視賢母,因此地方誌皆把母親安排在列女傳首篇,而《清史稿》收錄的女性以賢孝居多,肯定賢妻慈母對家庭與子女的犧牲與奉獻。通過比較傳記內容,雖然清代仍未脱離明代以來表揚節烈的價值觀念,但對於賢母、才女類型的婦女,不再將其藏身於歷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