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蠶竟是由少女裹馬皮變成?馬與蠶的神奇關連
近幾年,廣西、四川等地的貧困縣,發展智慧蠶桑養殖,讓桑農蠶戶能結合智能科技,如語音交互、微信提醒等方式,來提高種桑養蠶的效率與質量。
中國有着悠久的種桑養蠶歷史,自然也有許多與蠶桑有關的故事。除了有朝廷推廣的「嫘祖先蠶」神話外,為絲綢來源的蠶繭,自然也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少女與馬融合變成蠶
這則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流傳,之後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蠶桑故事,主要解釋桑蠶的由來。該故事最早見於東晉文學家幹寶(286-336年)所著的《搜神記》——《蠶馬》,直到今日在中國南方蠶鄉依然家喻戶曉。
故事講述,有戶人家只有父女相依為命,父親出門遠征只剩女兒一個人在家養馬。女兒非常思念父親,便跟馬開玩笑說「如果你能把我爸爸接回來,我就嫁給你」。原文寫道:「女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既承此言,馬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
馬聽到這句話後,便掙脱韁繩跑去找人了並神奇地找到了女孩的父親,而爸爸以為家裏出事,便趕緊回家。但「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吿父,必為是故」——回到家後父親對馬兒多加照料,但馬卻不肯吃飼料,但每次看到女孩便會高興地跳着。女兒據實以吿後,父親為免有辱家風。便拿弓箭將馬射死,之後剝下馬皮曝曬在庭院中。
之後女兒與鄰居一同在庭院玩耍,女兒便用腳踢馬皮說「你是畜生,難道還想跟人結婚?你今天有這樣的下場,不就是自討苦吃嗎?」「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話還沒說完,沒想到馬皮把女兒捲起,凌空飛走了。
鄰居看到後非常害怕,趕緊吿訴父親,但父親已經找不到他的女兒了。幾天後,才在某棵大樹上找到蠶,那是女兒與馬皮一同化成的。這些蠶所結之繭還比一般的蠶還要大又厚,鄰居婦人特地取來養之,結果蠶收是原來的數倍。因此把這棵樹命名為桑,桑就是喪的意思。從此人們競相種植,即今日用來養蠶的樹。
馬與蠶的連結
但為何古人會把馬、女性與蠶結合在一起呢?這其中的關連是什麼?蠶馬故事的最後,干寶引用周代以來的「蠶馬同氣」之說做解釋:
「案,《天官》:「辰為馬星。」《蠶書》曰:「蠶為龍精。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周禮》馬質職掌「禁原蠶者」(原蠶即二蠶,指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蠶),注云:「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其傷馬也。」漢禮,皇后親採桑,祀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菀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是古之遺言也」。
幹寶認為辰星(古代有兩種解釋,一為水星,或是指心宿)即大火星(心宿二),周代以來被視為「馬星」,而在當大火出現之月,正是浴蠶種之時,所以古人有以馬祖「天駟」(即房宿,指神馬。古人認為馬無先祖可尋,故以天上的天駟星做為馬的先祖)為蠶神的說法。對於古人來說馬與蠶屬同類之物,會互相感應,因此有蠶若豐收,則馬必受損的觀念。蠶食桑維生,桑葉也能作為馬的飼料,也讓古人禁原蠶,就是怕傷及馬的食料。
蠶織與民生攸關,而馬則是軍事之根本,歷代朝廷皆十分重視養馬。且魏晉時期,戰爭頻仍,不僅有馬匹的需求,由於當時賦税改為徵收實物的布疋。因此蠶馬故事不僅是說明桑蠶的由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
在古人看來蠶的頭與馬首非常相似,加上無法分清蠶的性別,而把軟綿綿的蠶形容成:「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直接把蠶描繪成身軟如女性而頭如馬首的生物。除此之外,女性與桑蠶的連結還可追溯至《山海經.海外北經》:「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即有女子吐絲的傳說。另外,根據中國最早的農事曆書《夏小正》的記載,可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皆由女性負責養蠶取絲的工作。因此幹寶所收錄的蠶馬故事,其實是經過長期演變才誕生蠶、馬、少女三位一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