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長恨歌》驪宮遺址被發現 一窺唐代楊貴妃專寵之地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這首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可謂千古絕唱,詩中提到的「驪宮」,即華清宮朝元閣,這座被寫入詩中的建築日前被考古人員發現了。
自2018年開始,陝西考古隊在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西繡嶺第三峰峰頂北端進行挖掘與清理,近日已清理出朝元閣遺址的主體建築,與東西兩側踏道、廊房等附屬建築,總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根據目前大量出土的遺址顯示,朝元閣建築為迄今為止唯一的唐代高台建築遺址,也是唐代華清宮驪山禁院內規模最大的建築群,為唐代宮廷建築設計的代表。
考古學者表示,根據文獻記載唐玄宗(685-762)年與楊貴妃(719-756年)曾多次登上朝元閣,感受「戴天臨萬姓」、「垂衣俯錦城」的帝王氣魄。由於高台遺址保存情況良好,並出土罕見的地栿(欄杆的闌板或房屋的牆面底部與地面相交處的長板,一般有石造和木造兩種。)、壁柱等建築木構件,揭示出諸多特殊的構造做法,為研究盛唐時期的建築技術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實物資料。
唐代宮廷建築特色 典雅質樸
唐代為中國經濟文化發展高峰的時期之一,傳統建築發展已相當成熟,除了繼承漢代以來的特色,還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建築風格。可惜歷經戰火劫難,多數唐代建築今已不存,有幸保存至今的只有五台山的南禪寺與佛光寺。儘管這兩座唐代木構建築相當珍貴,但無法反映整個唐代建築工藝水平,雖然今日無法再看到唐代皇宮,不過可以通過九成宮、玉華宮、華清宮等唐代行宮遺址的考古發現,以及傳世的文獻記載,多少可以領略唐代宮廷建築的輝煌與大體樣貌。
和歷代皇帝相仿,唐代帝王為追求休閒雅逸的生活而在風景秀麗的地方修築行宮,因此行宮在佈局規劃上,力求山水形勝,富有自然意趣。比如唐代九成宮(隋代仁壽宮),其位在渭北高原溝壑區,四周青山環繞,根據地形特點,九成宮在佈局上不講求工整。雖然今日已看不到九成宮,但通過《九成宮醴泉銘》的描述:「抗山冠殿,絕壑為池。跨水架楹,分巖竦闕。高閣周建,長廊四起,棟宇膠葛,台榭參差」,多少能夠想象當年樣貌。經過唐太宗(598-649年)指示,修繕後的九成宮,其外觀「斫雕為樸,損之又損,去其泰甚,葺其頹壞,雜丹墀以沙礫,閒粉壁以塗泥,玉砌接於土階,茅茨續於瓊室」。
玉華宮(仁智宮)則建在風景優美秀麗的玉華山谷,周圍群峰迭嶂還有郭玉溝、珊瑚谷,根據《玉華宮成曲赦宜君縣詔》的記載,唐代行宮建築的特色為「即澗疏隍,憑巖構宇,土無文繪,木不雕鎪(音同搜,刻鏤)」,沒有太多彩繪與雕刻。宋代《冊府元龜》載:「太宗建玉華宮既成,正門謂之南風門,殿覆瓦,外皆葺之以茅,帝之意在清涼,務有簡約」,可見唐代行宮建築外觀多淳樸簡潔、質樸優雅。
富有盛名的華清宮不僅是唐代最著名的温泉離宮,其修築歷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姜寨遺址與商代母系社會驪戎國。驪山豐富的自然景觀,使西周到唐代的帝王們不斷在此興建離宮別苑,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將其更名為華清宮。
華清宮背靠驪山盡收山光水色,圍繞温泉泉源建設,據記載華清宮亭台樓謝鱗次櫛比,百司廨署錯落其間「環山列宮室,又築羅城,置百司及十宅」,《長恨歌》裏也特別描寫了楊貴妃在華清池泡湯的情景:「春寒賜浴華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經歷多位皇帝擴建的華清宮,其規模想必一定相當龐大,這也是為何今日需要考古團隊花費時間與體力,在此進行挖掘與清理的原因之一。
唐人結合前人的智慧與巧思,讓宮苑建築與地理環境緊密結合,使人造的建築美與自然之美巧妙地相容。今日雖然無緣見到唐人所修築的華麗宮殿,不過有考古遺址的發掘,從餘留的遺物尚可略見一斑。通過文獻得知,唐代宮殿建築不如明清多有繁複的彩畫、雕刻,但以驪山華清宮來說,美麗的自然環境結合温泉,造就了唐代華清宮的繁華與昌盛,加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讓華清宮多了濃厚的文化底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