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花木蘭】光榮還鄉竟被迫自殺? 明清才女的偶像木蘭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花木蘭》上映後話題不斷,其中引發觀眾熱議的一點,就是女主角花木蘭新增一個設定:在真人版裡她不再是平凡女孩,而是天賦異稟的少女。此一改編,讓不少動畫版粉絲不滿,認為真人版《花木蘭》失去原味。不過翻閲歷史,唐代以後不少文人都各自創造不同形象的木蘭,其中以明清的改動最大。而花木蘭英勇代父從軍的形象,更成為明清婦女的心靈寄託。
自唐代以來,木蘭的故事已大受歡迎,不過明清社會風氣極為看重婦女貞節,女性普遍有纏足陋習。因此這時文獻裡的花木蘭,也無可避免地也「被」裹了小腳,而木蘭的任務除了在戰場上建立豐功偉業外,更需要在充滿男人的軍中保住貞節。因此木蘭如何不被看穿女兒身,就成為明清文本的刻劃重點。
木蘭還故鄉後竟自殺
雖然明清的木蘭文本仍以《木蘭辭》為基礎,不過其內容隨著社會變化,除了原本的閤家團圓結局外,竟多了一個以木蘭自盡做結尾的版本。如元代侯有造所創作的《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因皇帝欲納木蘭為妃,逼得木蘭以自盡這樣激烈的方式來拒婚。成書於清初的《隋唐演義》,木蘭的結局與侯有造版相仿,同樣走上自盡絕路。而《忠孝勇烈奇女傳》裡的木蘭,則是三上陳情表,原打算皈依佛門、守喪撫弟,最後還是自盡結束生命。
為何木蘭在榮歸故里後,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呢?其實與木蘭的女兒身被識破有密切關連。因為她被發現了真實性別,所以招來天子的慾念,妄想將她納入宮中為妃,或是因出過遠門、不再保有貞節,儘管木蘭是個行忠孝之事的好女兒,依然被視為天理難容的妖孽。這一切都因為她隱瞞性別,使得衣錦還鄉時,濃厚的欺君罪惡感隨之而來,逼迫木蘭只好以死明志。
禮教下男裝女裝大有不同
而細看元代幸福結局的木蘭文本,也大有問題,依然有著對女性、女兒的不公。如明代徐渭(1521-1593年)的《雌木蘭替父從軍》、清代永恩(1727-1805年)《雙兔記》與清末《北魏奇史閨孝烈傳》,木蘭在恢復女兒身後,就必須放下代父從軍的種種,以獲得「寬恕」便於解決女扮男裝不容禮制的問題。因此美滿結局裡,木蘭花費十年所建的軍功,其成果皆由弟弟或丈夫接收,木蘭則回歸於家中,好符合明清禮教對女性的要求。
元代以後的木蘭,其女裝與男裝之間的變換,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而像是現代人所說的「性別標籤」。換上男裝的木蘭,就像是暫時抹去身上原有的「女性標籤」,而周遭的人們在不見她原有的性別下,給予其高度肯定,而木蘭也得以更自在地發揮所長。
不過一旦被識破,則象徵重新貼上「性別標籤」,木蘭就必須回到女性該有的「原位」。上述無論哪種結局的木蘭,其結局多有所被動,而木蘭自己的看法呢?真的願意心甘情願回到家中嗎?
李桂玉彈詞作品《榴花夢》 一探木蘭怨氣
木蘭無法與外人道的心思,或許可以從清代女彈詞家李桂玉(1821-1850年)的作品《榴花夢》加以揣測。這部彈詞鉅著講述一代女將桂桓魁(桂碧芳)的生平,李桂玉將其形容為古今未有的全人「是仕女班頭、文章魁首。抱經天緯地之才,旋乾轉坤之力,負救時之聞僅見」,桂桓魁可說是集賢臣、名將、英主、哲后與良母於一身,但當她以男裝功成名就後,同樣面臨恢復女兒身的危機,來自皇帝、父母、未婚夫、姐妹等人的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當父親逼迫她換回女裝時,桂桓魁則直言抱怨:「都道孩兒閨內女,不應隨朝掛錦衣。不知兒受千般苦,卻把殘生換一官」。最後在皇帝的命令下,桂桓魁不得不穿回女裝,而她的內心感受則是「一天怒氣衝霄漢,萬道嗔容鎮九霄」。
最後桂桓魁在無法擺脱的巨大壓力下回歸家庭,不過她後來立志清修,斷絕夫妻情緣,昇天脱離夫家。
與明清才女產生共鳴的木蘭
即便在明清文本中木蘭最終是悲劇更有怨氣,但木蘭一生的經歷,對於充滿才華但受禮教束縛的明清婦女來說是個嚮往,引起了她們的共鳴。明末清初的才女顧若璞(1592-1681年),她讀完徐渭所做的雜劇《四聲猿》(內收錄《雌木蘭替父從軍》)後,以花木蘭為題創作一闕詞《讀《四聲猿》調寄《沁園春》》:
才子彌衡,《鸚鵡》雄詞,錦繡心腸。恨老瞞開宴,視同鼓史;摻撾罵座,聲變漁陽。豪傑名高,奸雄膽裂,地府重翻姓字香。玉禪老,歎失身歌妓,何足聯芳?木蘭帶父沙場,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勘陷陣,雌英雄將;文勘華國,女狀元郎。豹賊成擒,鸘裘新賦,誰識閨中窈窕娘?鬚眉漢,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
同為女性,顧若璞在這闕詞裡頌揚了木蘭與「女狀元」黃崇嘏(約生於883年,曾女扮男裝當過七品司戶參軍,有理政之才,後人稱為女狀元),對於她們勇於走出閨閣、保家衛國的氣概表達最高的讚賞與認同。而詞末的「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為今日「拜倒石榴裙下」的由來。
相隔22年,迪士尼再次改編花木蘭的故事。單看電影中花木蘭與鞏俐飾演的仙娘這兩個角色,可能迪士尼有參考明清以來各個木蘭文本,想以此結合西方個人主義與現代女權,以營造出女性擺脱社會禮教的束縛,找到自我。可惜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導致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的劇情無法像明清才女共情木蘭一樣,引起觀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