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秘】木蘭竟不是漢人?《木蘭辭》與歷代木蘭形象轉變
眾所期盼的《花木蘭》終於上映,撇開政治爭議,這部真人版的故事也引發了華人不少的不滿批評。儘管《花木蘭》讓迪士尼花了大筆金錢與心力,還是再次踢到鐵板。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位代父從軍的奇女子呢?讓我們從花木蘭故事的源頭—《木蘭辭》,來尋找答案吧!
按圖睇《花木蘭》劇照↓↓↓
花木蘭故事之虛實
《木蘭辭》又稱為《木蘭詩》,作者佚名,為誕生自南北朝期間的一篇長篇敘事樂府詩。唐宋以來,文人除了在《木蘭辭》的基礎上,加以潤色、增添內容外,也不斷考據其創作年代背景。宋代文人程大昌(1123-1195年)在《演繁露》中分析:
「樂府有木蘭,乃女子代父征伐,十年而歸,不受爵賞,人為做詩,然不著何代人。獨詩中有『可汗大點兵』語,知其生世非隋即唐也。女子能為許事,其義且武,在緹縈(西漢時有個名叫淳于緹縈的女子,為即將受刑的父親求情)上」,程大昌對木蘭代父從軍的行為相當讚賞,不過他對其內容抱持懷疑,認為可能只是個寓言故事罷了。
程大昌接著論述:「或者疑為寓言,然白樂天《題木蘭花》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又杜牧有《題木蘭廟》,詩曰:『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幾度私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亦異哉!」
程大昌根據《木蘭辭》,以及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年)與杜牧(803-852年)有關木蘭的詩作,懷疑木蘭故事真偽。直到今日,學界對於《木蘭辭》的創作時間與其真實性仍無定論。而目前學界有兩派論點,一派認為其由隋唐時期的人所創作,另一派則認為其由唐以前的人所寫成,持這一觀點的學者佔大多數,目前教科書則普遍定調為北魏(386-534年)時人所創作。而《木蘭辭》中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罩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則認為是由唐人潤飾增加的詩句。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花木蘭嗎?學者認為,北魏或許真的有個女兒代父從軍,民間才會寫詩歌頌她。推測詩的內容應是真實的,就是代父從軍的故事是真,但她是不是叫木蘭就不一定了。
立即點擊下圖睇花木蘭替身有幾靚↓↓↓
木蘭大概率是鮮卑人
而若依照《木蘭辭》的歷史背景,那木蘭有很高的機率為鮮卑人。有學者進一步考究「木蘭」這個名字,推測其有可能是漢語音譯鮮卑語而來,為「Umran」,意思是富裕。而Umran在鮮卑語裡,並不是一個名字,而是姓氏。不過,北魏孝文帝(467-499年)推行漢化政策,將鮮卑姓改為漢姓,因此Umran這個姓氏改為哪一個漢姓已不可考了。
學者陳三平提到,西魏北周(535-581年)時曾有位名叫韓雄(?-568年)的將領,他字為「木蘭」。一位將領以「木蘭」為字,可見此「木蘭」非彼漢人植物中的木蘭。有意見認為,此處「木蘭」是指鮮卑語中的雄鹿、麒麟,或是鮮卑族神話中帶領鮮卑人離開山谷的神獸。
《魏書.序記》載:「聖武皇帝諱詰汾(北魏拓跋皇室追尊的第十四位始祖)。獻帝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於是欲止。有神獸,其形似馬,其聲類牛,先行導引,歷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
無論「木蘭」是否只是個鮮卑姓氏,或是其意代表鮮卑人尊崇的神獸,從詩句的描寫,基本上就能肯定木蘭應當是個鮮卑姑娘,那木蘭又是如何變成漢人,冠上漢族姓氏「花」呢?這要從唐代以後的文人說起。
唐代以後木蘭的形象變化
唐代時,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已大受歡迎,並有許多歌詠詩作,其中較為知名的是韋元甫(710-771年)的《木蘭歌》,他不僅率先提出「生女與男同」的看法,他也是第一個將木蘭代父從軍的行為上升到忠孝的高度,成為後世木蘭故事的核心基礎。
到了宋代,由於戰事不斷,文人對於木蘭則是關注她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知名詞人李清照(1084-1155年)也留下讚美木蘭的《打馬賦》:「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誰能志千里,但願相將過淮水",藉由木蘭抒發北伐的豪情壯志。
明代始有「花木蘭」
元代侯有造所創作的《孝烈將軍祠像辦正記》,其描繪的木蘭可說是顛覆以往,內容增加許多《木蘭辭》中沒有出現過的情節,如皇帝想納木蘭為妃,而木蘭則堅定拒婚等橋段。而讓木蘭姓花,則出自明代文人徐渭(1521-1593年)所著的《雌木蘭替父從軍》,在這出雜劇開頭,木蘭第一句便報上姓名:「妾身姓花名木蘭」,從此「花木蘭」深植於華人心中。
由於明清兩代之社會風氣極為看重婦女貞節,且女性多有纏足陋習,因此明清時期的花木蘭,無可避免地裹了小腳,而木蘭的父母所掛慮的,除了戰場上木蘭的安危,還擔憂她是否能保持貞節,因此木蘭如何不被看穿女性身份成為這時期的刻劃重點。
探究花木蘭的故事源頭,知曉木蘭可能並非漢人,而歷史上的鮮卑族則是在文化民族交流的過程中,逐漸與中華民族融為一體。儘管木蘭是鮮卑人,但仍是中華文化的一員。
唐代以後,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逐漸為世人熟悉,歷代文人更花費不少巧思豐富其劇情,並留下其時代特色,讓花木蘭流傳千年至今仍歷久彌新,更通過迪士尼的改編,而成為國際上家喻戶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