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餘香》充滿詩意 對這片土地的一次反思和致敬|何故專欄
《小島.餘香》蛻變自潘Sir潘惠森的舊作《小島芸香》,在看似漫不經心的對白中,有不少精煉金句,在看似淡然的起承轉合中,充滿詩意和餘韻。
《小島.餘香》講述一男一女在小島邂逅。男子以小島為偶然的中轉站,女子卻以小島為永恆的根據地。他要忘掉時間,她想留住記憶;他想離開,她要留下。小島相聚,散發餘香,重點是在看不清未來時,可以留下多少珍貴的回憶?
《小島.餘香》由方俊杰、劉守正和邱廷輝聯合導演,演員也分為三組,分別是麥靜雯和歐陽駿(※組)、張紫琪和陳健豪(○組)、以及王曉怡和蔡溥泰(◇組),他們分別飾演蘇青和蔣平。三個組合,令人難以取捨,起初個人首選經驗豐富的王曉怡,但看過張紫琪在《2月14》的演出後對她很有興趣,而對較為陌生的麥靜雯(曾誤會是郭靜雯)亦有點好奇。結果,竟然在誤打誤撞下,觀看了「六人合奏版」。
《小島.餘香》的「六人合奏版」,二人版的六位演員同台演出,三個「蘇青」加兩個「蔣平」加一個「韓三」(蘇青一直等待的男人),不只是一次過滿足三個願望,而是為觀眾帶來一種嶄新的體驗。這個破天荒的「六人合奏版」,讓《小島.餘香》得以昇華。除了出色的編導演,黃譜誠的音樂,以及趙婉妏的舞台佈景和服裝設計,交織出一種彷彿置身於偏遠小島上的孤獨感覺,個人非常喜歡。
《小島.餘香》前身《小島芸香》於1994年首演,雖然迄今已近30年,也不會覺得過時,反而更有種複雜的親切感。《小島.餘香》表面上是面對「去」或「留」的抉擇,實際上卻是有關「等待」的討論。蘇青一直在小島上「等待」韓三,究竟是否值得?到底有何意義?抑或「等待」只是一個象徵?借用潘Sir在場刊「藝術總監的話」,《小島.餘香》「不只是訴說人際關係中的幽暗與明媚,亦是我們對這片土地的一次反思和致敬」。
《小島.餘香》的場刊很有趣,也很有心思,除了一般的劇情、演員和工作人員介紹,還附有以「每人心中的小島」為標題的四篇「劇場文學」,由四位劇場人談《小島.餘香》,包括:曾演出《小島芸香》的陳淑儀、曾導演兼演出《小島芸香》的陳麗珠、上海戲劇學院博士生黃銳爍、以及遊走於內地和香港的創作人喻汀芷,讓大家可以從多角度了解《小島.餘香》的前世今生,也加深了對潘Sir的了解,「香港話劇團文學部」應記一功。
《小島.餘香》的場刊裡,個人至愛由P.4開始的,名為「我們的話(不是設計台詞)」的「《小島.餘香》第一次建組會議實錄」,潘Sir請三位導演及六位演員吃餃子,希望「坦率地、毫無保留地談一談」,這段橫跨四頁的精彩對話,充滿了戲劇性,可算是《小島.餘香》的番外篇,重點是很有「潘惠森Style」,特別是潘Sir自嘲「市場部同事仍在統計《兩刃相交》完show之後,觀眾席中有多少場櫈被割」,建議應該找機會演出,以「榮辱與共」為主題的《小島.餘香》「十人合力吃餃子版」。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