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藝老師與藝術家身份難切割 願與學生齊學習試新媒介︱藝術職場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甫走進美術作品散佈的美術室,房間五光十色,原來筆者睽違了這個空間有二十多年之久了。遙想小時候因怕老師念念叨叨,堂上不斷惱人重複描畫線條,讓筆者在學時很怕上美術課;想不到畢業多年後,自己卻從事與美術有關的採編工作,公餘後又學攝影、做手作,以藝術創作來抒解工作壓力,這時才勾起小時候學美術也是快樂時光,懊悔那時沒好好把握在美術課中的學習機會。

原來美術生活總是方方面面與人生相關,有時只是時差的問題,但人總會在需要時尋找它來排解生活枯燥,這時候讀書時為大家埋下一顆美學種子的美術老師,角色顯得別具意義。誠如這次受訪的中學視覺藝術科老師馬世創所說,為了配合新世代多媒介的藝術創作潮流,現在中學課程單單學繪畫或勞作已無法滿足同學需要,學紮作、砌積木、拍照片、立體打印都是新一代美術生要學的東西,種類之多,老師如何在有限課時給予學生均衡學習機會,是新一代美術老師的挑戰。

任重道遠,美術出身的視藝科老師內心那個藝術家之魂,在教學生由零學起美術時又會有什樣的衝擊?

文:賴家俊︱攝:賴家俊、受訪者提供

中學視藝老師馬世創 (賴家俊 攝)

讀藝術搵唔到食?唔做藝術家可做乜?疫情下多項政策限制,藝術文化產業還有怎麼可做?「藝文格物」欄目【藝術職場系列】,將透過與不同行業的人士訪談,向大家介紹與藝術文化產業有關,而又非藝術家的工作崗位。

視藝教育涉及多媒介創作

馬世創自小因喜歡看漫畫而萌起執筆繪畫的興趣,小小年紀對美術極具天份,除了參加漫畫投稿獲刊登外,又屢獲比賽佳績,中學起便立志修讀美術,及後除了繪畫外,還學水墨、攝影和拍片,以藝術為終生職業。

「最初學美術未想過做教師,當時老師成日講好多藝術家死後才出名,在生時好窮,所以從未想過做一位單純做創作的藝術家;反而想過做平面設計師、漫畫家或插畫師,後來有機會教繪畫,原來教好學生畫一幅畫好有滿足感,所以不久便立志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

與馬世創訪談,發現現在中學的視藝課程與筆者小時候大不同,除了繪畫外,有極多不同媒介要學──攝影、拍片、剪片、做紮作、3D打印、學針線,種類之多令人目不暇給,而唯一不變的仍是每星期只有一兩堂的課時去學美術,老師如何分配時間?

【高年級學生作品】

「初中美術課是強迫教育,學生無興趣去學便好慘,但現在一代比從前幸福,有好多不同媒介去給他們學和試,學生總有機會找到自己興趣範疇,反而是課時不足,太多野學分散注意力,老師唯有平衡在乜都試之餘,觀察同學找適合他們的專長去深研;反過來到高中選修時,學生可以集中攻自己專長,但這時候又到連串的課後活動和補課,真正放學的時間愈來愈模糊,學生較昔日更難找時間專注浸淫技術。」

馬世創與同學齊齊創作。(圖片由路德會北角協同中學提供)

多元教學學校支持最重要

從前學藝術給人高不可攀的感覺,馬世創表示這是上一代的觀念,在這個資訊爆發的年代藝術已變得很在地,「賣畫不再限於繪畫家,大家可以業餘方式在社交平台公開作品讓更多人認識自己,藝術已變得比昔日更平等。」他提及資訊普及,也燃起了學生接觸各類藝術的機會,促使他們發掘興趣,學生反而因為資訊氾濫更要老師協助疏理。

「有學生拿過一些印度Henna(印度彩繪紋身,塗上身後可維持1-2星期)的圖問我想試,他們會很主動蒐集資料,我便買了一盒顏料回校教他們畫。其實老師唔會乜都識,依家學生知的可以比老師多,老師要抱著與學生齊學齊試的心態與他們經歷藝術體驗,抱開放的態度,就算有不認識的東西學生也會體諒。」

學校的外籍宣教士見到學生專注紮舞龍,也忍不住參與其中。(圖片由路德會北角協同中學提供)

現在中小學教學比昔日更容易接觸到非華語的學生,馬世創任教的中學便是一所致力教導非華語多族裔學生的學校。他表示身為一名華人教師,更要懂得結合非華語學生的生活去切入教學。「例如我們剛剛教紮舞龍,他們沒有中國『龍』的概念,那便嘗試從他們的流行文化入手,原來他們有睇《龍珠》,這時候大家便找到有相同的概念,拉近大家的認知,繼而展開教學。」

他提及要有效為學生推動多元藝術體驗,學校的信任十分重要,早年他在學校推動用LEGO積木創作,獲校方支持才能實踐這嘗試。「積木其實是玩具,但也可以more than玩具(不只是玩具),它可以是雕塑和建築工程的啟蒙媒介,在學校支持下我們創立了學會推廣砌積木活動,讓STEM變成STEAM(註1),多了『Art』融入教學中,藝術創作可以變得更貼地。」

入行錦囊:及早培養專長

每位視藝老師內心難免有一顆藝術家之魂,馬世創認為兩者身份既矛盾,又相輔相成。

「自已做創作,見到自己做唔好可以發自己脾氣;但教師要成就學生,學生做唔好作品,你唔可以打擊佢自信,要鼓勵佢和指導佢修正創作。」

他表示在前線有時要藝術家上身,親身示範給學生看會更有說服力。他補充說老師日常工作繁重,又要備課和處理各類行政文件,視藝老師更要懂得切割時間,給空間自己獨處做創作,「離開創作太久會教教下教唔落去,要劃時間俾自己做下創作」。

馬世創示範給學生的作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談及入行教育界的準備,他表示有志入行者應好好裝備自己,及早多試不同藝術領域,然後找出一至兩個領域致力發展,將來可以進修有關專業。他以自己為例,由起初繪畫到學水墨,後來接觸攝影、拍片和砌積木,可能將來還要學習新興的元宇宙,入行藝術教育要有心理準備終生不停學新東西。

即使不是投身學校教書行業,他也鼓勵大家及早學一門手藝。「大家畢業後總有機會再學不同手藝來充實生活,為何不趁在學校免費教育時好好學一技傍身?將來或作一門搵食手藝,又或以此作調劑生活的良方。」

他指出藝術教育可以副業形式成為大家未來職業生涯規劃其中一項選擇,新世代尤其流行「Slash人生」(斜槓人生)的職業模式,職場人同時擁有多個職業同身份,打破傳統全職概念,以兼職、自由工作者、一次性工作合約或短期項目形式被僱用,那樣及早讓自己有一兩項專長手藝,除了可以支持自己人生,又有助豐富教學體驗。

(註1)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首字母縮寫略詞,藉STEM學科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通過實際的解決方案和創新設計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是現在香港教育積極推廣的理念。

【延伸閱讀:表達藝術治療師懂讀心術? 入行要求低技巧高敏感度

【延伸閱讀:藝術策展人讓藏品說話 神隱展覽背後的總設計師︱藝術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