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舌歌手Goonew夜店喪禮惹爭議 奇特殯葬儀式並非罕有
【編按:內文連結或引起不安,請斟酌閱讀。】
常說:「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在傳統中國文化中,莊重的喪禮過後,儘快埋入土中,逝者方可安息,生者也能早日安心,但原來這樣的殯葬儀式並不是必然。美國饒舌歌手Goonew早前槍擊身亡,年僅24歲,一眾好友在華盛頓夜店為其舉行追悼派對,不少歌迷慕名出席,席間赫然發現歌手屍體直立掛於舞台上,隨即在社交媒體引起軒然大波。
從歌迷發出的Twitter貼文可見:Goonew的屍體穿上黑色衛衣和破爛牛仔褲,甚至戴上王冠和眼鏡,猶如本人在生出席派對。而參加者則在場內隨音樂起舞,似乎對台上的屍體渾然不覺。夜店Bliss Nightclub事後表示並不知情,並不排除會作出法律行動。
【圖片或引起不安】
據TMZ報導,Goonew的奇特喪禮實質上是家人的主意,覺得他生前熱愛派對,不會想要傳統喪禮。其胞姊Ariana Morrow說他曾表明不想穿著西裝入葬,所以決定讓他如此與世人道別。
替遺體「復活」
Goonew的喪禮其實並非首創,這樣的殯葬儀式被稱為「直立死亡」(muerto parado),從2008年開始就在波多黎各興起。殯葬業者為遺體注射化學液體,使之完全僵化以達成「極端防腐」(Extreme Embalming),再透過繩子、釘子等物輔助,擺出家屬或死者生前指定的動作,替遺體營造「復活」的感覺。這種喪禮不算少見:有遺體坐上電單車,拳擊手的遺體被直立放置在拳擊台上,甚至有超級英雄粉絲在死後將自己處理成綠燈俠的樣子。這些死者的家屬都不約而同指出:「這就是他(她)想要的殯葬方式。」
波多黎各Marín Funeral Home的Elsie Rodrígue指,這種殯葬風潮在當地愈來愈熱門,但他們暫時還沒有處理過很多直立喪禮 —因為來下訂單的通常都是還在生的本人。她指:「讓家人看起來依然在生,是死者家屬減輕痛苦的方式。」
請脫衣舞娘到喪禮表演,是為了盡孝道?
事實上,派對式的喪禮也並非國外獨有,在華人社會一樣有相應做法。在2017年,台灣嘉義前議長董象的告別式就請了50位衣著清涼的女性在花車頂跳舞,繞街遊行。兒子董國誠表示:「父親過世後托夢給我,希望可以為他辦一場風光的告別式。」為父親安排性感女郎跳舞,便是董國誠盡的孝道。此舉引來CNN報導,亦引起國外網友熱烈討論。
內地的一部分鄉鎮也會舉辦這種告別式,一般見於農村地區,甚少出現在大城市。有人指,這種喪禮是為了吸引更多人參加。一般認為喪禮的參加者數量愈多,就代表逝者的人緣、地位、福分都愈好,而請脫衣女郎在喪禮表演則恰恰能吸引更多人參與,是現代「風光大葬」的一種。據環球時報所指,這些歌手或「脫衣女郎」的喪禮表演甚至可以花費籌辦者年薪幾倍的價錢;而中央電視台則指「喪禮脫衣舞」在江蘇東海縣一帶流行,一些當地人認為這是能興旺後人的方法。
近年中國政府積極打擊這類喪禮表演「習俗」,處罰淫穢表演的組織者和演員。但美國人類學家莫斯科維茨認為,這類脫衣舞喪禮難以完全被杜絕。內地獨立電影《喜喪》就曾在電影中描繪脫衣舞喪禮的畫面,電影講述農村老人去世前在子女家中輪流居住的過程,入選2017年康城影展ACID影片單元。
被親戚吞入體內,才是理想的告別方式?
一些人最堅持的「入土為安」,也不是殯葬儀式的必然,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淒慘。美國人類學家Beth A Conklin就曾在其著作《Consuming Grief》講述巴西西部Wari‘族的食人習俗,食人並非為了懲戒敵人,而是他們傳統殯葬儀式的一種。在Wari’的殯葬儀式中,死者的血親不會食下親人的血肉,但會希望前來參加喪禮的親戚(affine)吞下逝者燒過的身體。這種食人行為往往不是親戚本人的喜好所致,而是為了維護社群的親密關係,亦希望自己死時也會有親友願意吞下自己的血肉,所以即便不願意,也會為了盡社交責任而吃下屍體。
Beth A Conklin認為Wari‘的食人習俗是為了送走亡魂,認為食人的過程會為生者帶來難以磨滅的視覺記憶,從此改變對逝者的印象,徹底接受逝者已去的事實,並斷去與逝者的情感連結,讓他們的靈魂正式告別在生的群體,徹底回歸動物和祖先所在的自然。
自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與外界接觸增加和當地政府的各種政策,這種習俗逐漸式微。現在Wari‘族人一般都會選擇土葬,但上一代的Wari’族依然懷念、且更偏好被親戚吞入體內的殯葬方式。Wari’ 族人Jimon對Conklin說:「土地太冰冷了,我們會一直想起我們(死去的)小孩,睡在那裡,軀體冰冷.....以前還會吃遺體的時候更好,那時候我們不會反覆思念死去的孩子,不會如此悲傷。」
儘管各種不同殯葬方式存在,但許多一直飽受非議,備受改變的壓力。在討論這些喪禮的道德問題時,我們不得不把目光放到喪禮本身——究竟喪禮是為誰而設?是逝去之人,還是被留下的親朋好友?只有莊重嚴肅的喪禮才是尊重死者的方式嗎?喪禮習俗的「文明」和「不文明」界線又該從何劃分?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香港01亦無法核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