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良著書談香港說ICAC|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香港勝在有ICAC」這句話耳熟能詳,由七十年代捉葛柏開始,廉署一掃貪污之風,享負盛名。時至今日,香港經歷了政治動盪,廉署亦被捲入了漩渦之中,公信力受創。廉署未來又能否無懼強權,保持其獨立調查性?或許透過了解廉署前世今生,對大眾或是廉署在職人員帶來另一番啟示。
文︰筆從心 | 原題:《敢教日月換新天》——香港勝在有ICAC?

適逢2019年是廉署成立四十五周年,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香港教育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張炳良撰寫了《敢教日月換新天——香港反貪先鋒的崢嶸歲月》,透過35位廉署人員講述過去工作上遇到挑戰、感受。提起張炳良,不其然令人聯想起他是政府高官,原來他亦與廉署多番結緣。

張炳良(資料圖片)

張炳良1984年任職公務員時,借調至廉署防止貪污處出任高級審查主任為時兩年半,後來轉為學者時亦曾撰寫香港反貪的學術文章,2007年,他出任廉署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成員,監察廉署執行署的決定。張炳良過去幾年離開局長職位,專注研究的同時也不忘回顧廉署的歷程。

廉潔公平非必然

張炳良強調,香港社會廉潔公平非必然,五、六十年代不少政府部門貪污,舉例說,要向郵差付小費才可收到掛號信、住院時要打賞看護、火災時要向消防員行賄等,若然改革會遇上極大阻力,市民也因習以為常故亦未必認同,畢竟對他們的生活影響甚大。港英政府立定決心去除貪風,改造文化意識,整頓政府架構,可是要改變當時「無貪不行」的社會風氣,推廣防貪意識,工作甚為艱難,廉署掀起這場「靜默的革命」,任重道遠。

書名起用了毛澤東詞:「敢教日月換新天」,這句詞在香港的火紅年代常被學運人士引用來自勉:「為理想為眾生而不怕犧牲自己」。書中有眾多廉署人員的故事分享,例如第一任廉政專員姬達。姬達在2006年去世,張炳良透過越洋電話訪問了他的遺孀。姬達曾在多個政府部門工作,曾向上司反映貪污情況卻被無視,後來受到麥理浩邀請加入新成立的廉署。當時社會對殖民政府的反貪決心並不看好,1977年「警廉衝突」情況最為嚴峻,當時警察CID人員衝擊廉署辦事處,亦有黑社會威嚇廉署職員,姬達夫人更一度擔心丈夫的人身安全。

一入廉署斷六親

1977年,麥理浩宣佈特赦,對某個日子前的貪污事件既往不咎,紓解廉署與其他政府部門的緊張關係,不少人員也停止了過往貪污陋習。廉署以案促廉,不斷破案建立信譽,執行處首長(1975至2002年任職)郭文緯經常以「使命感」激勵同事,將回佣、做假等等案件一網成擒。九七回歸時,有人擔心廉署會否對內地機構或國企寬容,但廉署屢破中資機構貪污案,證明反貪在回歸前後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一入廉署「斷六親」,疏離朋友是必要代價。執行處總調查主任(1974至1993年)狄建成加入廉署後,為了在工作上避嫌,一下子失去了所有在警隊任職的朋友,相隔十年後才再度聯絡。廉署不畏強權,對公職人員更是一視同仁,執行處首長(1979至2018年任職)余振昌主理的曾蔭權和許仕仁案亦表明廉署不論當事人位高權重,只要有貪污的線索必鍥而不捨。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張炳良在結語中提到,國際上有人擔心國家當局在「一國兩制」下收緊香港的高度自治,甚至憂慮廉署或基於政治考慮,不敢大力打擊政府高官及涉內地部門、企業的貪污行為,降低了廉署反貪表現的肯定。「破壞一個制度的信譽比建立其信譽容易得多」,張炳良相信在新環境下,必須捍衛廉署獨立地位與調查自主性,這關乎香港的優勢。「世界在變,反貪不變」,廉署在職人員又能否勇於面對挑戰,保住這塊金漆招牌?市民自然看在眼內,歷史也自有公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