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即是家|王賡武林娉婷給華裔孩子的流浪傳記|開卷樂
近百年來,大量華人移居世界各地,有些華人三代在不同國家成長,父母該告訴兒女何處是家?家與家鄉又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前香港大學校長、海外華人史學大家王賡武教授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年近九旬之際寫下自己尋求心之歸宿的故事。《心安即是家》一書由王賡武與夫人林娉婷共同寫成,林娉婷是王賡武「長年半游牧生涯」的同行者,她曾對王賡武說:「我們住在什麼地方,那裏就是我們的家。」
文︰朱鳳翎 | 原題:給華裔孩子的流浪傳記 ——《心安即是家》
給孩子的回憶錄
《心安即是家》一書似是一本自傳,紀錄了王賡武夫婦輾轉於新加坡、吉隆坡、倫敦、劍橋、坎培拉、香港各地建立生活的故事。
王賡武說,他的原意並非出版自傳,起初,夫妻二人給三個孩子寫了些自己過往的故事,好讓孩子了解多一點自己的家庭背景。媽媽寫了一些大概後,孩子再追問下去,爸爸又再寫一點,於是便集成了好一些篇章。孩子們是在澳洲長大,但卻是在馬來亞出生,小時候來到澳洲的,當孩子知道父母當年亦是從中國去到馬來亞,飄泊浪蕩,於是他們對家的問題很有興趣。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王賡武說,「到底甚麼是家」不只是他們孩子的疑問,更是很多海內外華裔小孩心中的困惑,於是王氏夫婦二人,便決定出版此書,談談對「家」的想法。
1930年出生的王賡武在英屬馬來亞長大,父母是中國人。小時候父母告訴他「家」的定義很簡單:家,就是國家,他們的家就是中國,因此他本身也預備成為一個中國人。然而回到中國住了一年半,又在1949年後返回馬來亞,當時馬來亞仍未獨立,不是「國」,但他在該地生活了二十幾年,卻又很想將馬來亞當成「家」。這時王賡武的想法開始改變,對「家」的概念也越來越難解釋。
穿梭複雜的時代
在王賡武成長的年代,不止「家」的概念複雜,「國」本身的變化也很大。英屬馬來亞原本是由九個王室組成,當時人民都知道,這個地方可以從殖民地成為一個獨立國。站在歷史的原點,「家是可以建出來的,英國人如果走了之後,這國家會是怎樣呢?如何把前殖民地建立成一個國家?」這是王賡武當時的問題,那個年代一班學者將「建國造史」視為己任,王賡武的身份認同也隨之改變,由帶有旅居意味的「華僑」,變成了當地居留的「華人」。
起初,王賡武的學術研究範疇專注於中國歷史,後來,他的興趣轉為研究馬來亞華人身份。「華僑」如何成為「華人」,後代再成為「華裔」,這種區別,許多馬來西亞華人也很感興趣。後來他的學術研究領域更廣,拓展至研究全球華人史。
1986年至95年,王賡武擔任香港大學校長。他對香港有很深興趣,也同情香港情況,「英國殖民地之中,香港是唯一一個沒有獨立的殖民地,還給原來的國家。」當時香港回歸的討論沸沸揚揚,在這特殊時期,他自覺有責任讓香港大學成為國際著名學府,並得到中國大陸以至世界的認同。在一番工夫之下,他為香港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地位。
今年91歲的王賡武如今在新加坡定居,身處二十世紀的歷史洪流之中,他的「家」歷經過殖民、戰爭、獨立種種歷史,他覺悟出,一個家不只是指一個國家,也可以是一個城市,甚至可以是一個房子,家是一個心裏認同的概念,也正是本書書名——心安即是家。今日華人的命運仍然充滿未知,相信王賡武對家的領悟,會為這一代人帶來深遠的啟發。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