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回歸故土|蘇祐安史秀英尋找書信中的記憶|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死亡是最簡單同時最複雜的事情,也從無人能親自打理自己的死亡。上世紀華工漂泊異地,迢長路遠加上交通不便,在世無緣還鄉,回家的渴望唯有離世後才能圓願。《落葉歸根—東華三院華僑原籍安葬檔案選編》榮獲香港電台及香港出版總會合辦的「第十四屆香港書獎」,該書選編三百多封來自東華三院文物館館藏檔案「東華義莊文獻」的書信,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書信,是1920至30年代全球華人原籍安葬的重要歷史檔案。
文︰朱鳳翎 | 原題:最後的遠行——《落葉歸根—東華三院華僑原籍安葬檔案選編》

華工流徙的最後足跡

此書分為兩冊,過千頁的歷史檔案背後是一場浩翰的修復工程。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辦公室主管史秀英說,這個項目緣起自香港電台2008年邀請東華三院參與的電視節目《香港歷史系列》中的一集——「華工流徙」,製作過程中,赫然發掘出很多塵封的義莊文獻,當中有很多海外會館尋求原籍安葬服務的書信,檔案反映了當時華人回家的渴望。這次拍攝牽起東華三院重現這段歷史的決心,促成了此書面世。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分享,19世紀末中國內地政局動蕩,由1840年美國發現金礦起,大批華人到當地做礦工、起鐵路以及種植甘蔗等勞動工作,他們大部份人一生也在異地做苦力,沒能力還鄉,也沒有能力事先安排自己的後事。當時的華人文化中,在當地安葬即是客死異鄉,而普遍華人都希望死後能落葉歸根,返回家鄉。當年香港的東華醫院便充當中介角色,為身故的海外華人同胞聯繫華南一帶的會館,將在海外過身的華工遺骨送到家鄉。這個服務由1870年東華醫院成立起,一直至20世紀中仍然運作。

由一包包破信紙開始

史秀英講到,當年因製作節目而發現的信件塵封已久,重見天日時就像「一包包的爛紙」,被雪梨紙包裹著,信上的字跡潦草,不易閱讀。當時義工幫忙先將這些破破爛爛的信件數碼化,後來再由復修專家將這些已被酸侵蝕的紙張還原成可讀的文字,逐步逐步揭開這些信紙隱藏著的過去。蘇祐安說,當時消息傳開,海外華人會館一呼百應,海外各地唐人街也有著共同的心願,還原這段華工流徙的歷史。可惜19世紀時,海外華人多被歧視,加上非法移民等問題,令當時華人怕留下來的書信會變為「罪證」,故此很多書信及資料早已被註銷,不少湮沒了的慈善組織和義塚,只留下零散的痕跡。東華三院在紐約中華公所找到的資料記述, 1926年原來曾進行籌款,用來將大批華工的遺骨送回原籍安葬。除此以外,書中也有記錄當時先人回鄉後所進行的招魂儀式,揭示當時華人非常重視這人世的最後一程,讓先人真正「落葉歸根」。

蘇祐安說,這個項目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這些珍貴檔案能幫助其他歷史學家發掘更深入的海外華工歷史,他們更特意將所有書信謄錄並翻譯成英文,蓋因如今海外華人的第二代甚至第三、四代,很多都不懂得閱讀中文,中英對照能讓這些海外華人後代認識到先輩流徙的遭遇。昔日華人強調要回家,要「落葉歸根」,而隨歷史演變,更多華人卻在外地「落地生根」。蘇祐安與史秀英深感這場保育行動是東華三院的使命,希望這段歷史不要消失:「即使是落地生根的下一代華人,也不要忘記先輩如此掛念家鄉。」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