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書展|香港文藝組織╳南洋理工大學的雙城同文

撰文:水煮魚文化
出版:更新:

可能香港人對於新加坡的印象就是經濟、政治與國際地位上的競爭對象,而在文學上比較少提及新加坡,但其實香港與新加坡在歷史和文化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曾經都是英國殖民地,受著不同的文化影響,本土華語都逐漸不被政府重視,導致華語地位下降,所以在閱讀新加坡文學時,未必會感到陌生。

這次水煮魚文化與新加坡《新文潮出版社》以聯合的方式參與書展,讓大眾可以接觸到不同類似的文學作品,提供更多元的文學作品選擇,同時令大家在疫情嚴重下,依然可以透過書藉去與世界各地連繫,放眼世界,再審視自身城市。

對於香港讀者來說《新文潮出版社》可能有些陌生,他們是一班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的畢業生在2012年成立。最初以出版文學雜誌和文藝活動為主,其後直至2019年則轉型為出版社,開始推岀不同的文學書籍。又與香港、台灣、馬來西亞等不同華語地方的出版社、設計師和印刷廠合作,這次的聯合書展都會展岀他們最新的作品。

+2

屆時將會擺放水煮魚文化岀版的香港本地文學,更為讀者帶來多本獲獎的新加坡文學作品共同展出,網羅小說、詩歌、散文以至活字印刷品等各具特色的作品。當中更包括今年年初離世的新加坡重要作家英培安先生的小說《騷動》與他的遺作《瞧這個人》。英培安先生與他作品正代表着在壓迫的政治空間下,仍然尚有創作文學的空間。特別他在零四年寫的《騷動》,講述到當時五十年代反英抗殖時期的左派青年,同時亦諷刺八九年的掌權者。 内容雖然在政治意義下題材敏感,但亦獲得新加坡文學獎。所以想為著這些作品,可以提供到一些希望香港,即使社會情緒不樂觀,但仍然可以以文學去抒發或記錄歷史。

英培安今年離世時,香港不少人都撰文提及,令新加坡華文文學再次受到注目。董啟章先生亦曾在周明文化書寫他的生平和作品評價:「從《騷動》到《我與我自己的二三事》、《畫室》和《戲服》,一口氣地看完了。我感受到當中有一股強烈的生命力,衝擊着我的思緒。」(董啟章:我與英培安的二三事,《明周》2018年11月22日。)可以在行文中感受到英培安先生的風骨,那種文字的共鳴甚至是超越時間、空間、地域和文化背景,可能這就是令得人對他小説愛不釋手的原因。

創造岀嶄新的「詩的語言」

很多時我們看香港以外的華語文學可能都會選擇台灣,所以新加坡文學可能會為讀者們帶來新鮮感,同樣為中文作品不用看翻譯,但又可以看到不同國家的歷史和社會背景的作品。在水煮魚文化的選書當中,周昭亮先生的《萬有醫始》,為多位新加坡與各地詩人聯合推薦。一本夾雜港式廣東話和新加坡用語的詩集,可以讓香港讀者在閱讀這作品時,可以找到一些文字認同。而這種香港、新加坡語言的混雜同時都創造岀嶄新的「詩的語言」。

此外,有好的文字作品亦需要有印刷廠的參與,將文字化作為一本實體書。所以這次的書展還有新加坡活字印刷工作室 Typesettingsg 作的品參與,Typesettingsg 工作室以印刷展覽和印製品,去保存和紀錄新加坡印刷文化,亦活躍於文化活動,所以參與者來到就可一睹他們的印製品。

印刷老師傅從一顆顆文字整齊地印在紙張上的心思

活字印刷與電腦打印最大的分別就是,它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文字的印不清晰之處,正是字粒經過歲月磨蝕的痕跡,和印刷老師傅從一顆顆文字整齊地印在紙張上的心思。可能就如董啟章先生的《香港字》中所寫「因為完成和生產於香港,英華活字又稱為香港字。……香港字的故事,就是香港的故事」。19世紀傳教士由馬六甲、檳城到華南沿岸的各海港和城巿,帶來活字印刷術和現代文化,每顆字粒背後的每一個印刷工房都印著屬於當代人的歷史和故事,而印製品本身好像天生就有著承載歷史的責任,這才令得每件印製品獨一無二。

新加坡作為非華語為主流的國家,雖然華語書藉的生存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少,但當中還有一班熱愛文字的人去保衛和傳承著華語文學。由2018年起水煮魚文化透過新加坡作家節與當地作家和藝術家多年互相交流下,建立與《新文潮出版社》、海風書屋和Typesettingsg工作室的深厚友誼,本著理念相近和對文學的熱誠,才令得今次的聯合書展誕生,希望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令華語文學有更多的選擇和希望。

(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第四屆「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日期:12月16至19日
地點:賽馬會藝方一樓展廳及F倉展室
地址:香港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
時間:12nn-7pm (18-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