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2周年|北京大學紅樓刻石有李大釗毛澤東卻沒有蔡元培?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編按:每到5月4日,大家必會想到五四運動;提到五四運動,必會想到北京大學與蔡元培校長,想到校長當年挺身而出保衛大學生,為未來中國的大學教育奠基。五四前夕,電影工作者、文史作者蔡登山分享他曾在1994年之後兩度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拜墓,在臉書寫了一則帖文,並引來關注蔡元培墓的熱心者回應......

1994年拍《作家身影》時,腦海中一直浮現蔡元培的身影,他是孕育新文化、現代作家的媬母,但礙於體例我無法將他列入拍攝的傳主,他是應該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文:蔡登山

前不久看了《覺醒年代》電視劇,其中演得最傑出的依然是蔡孑民的角色。當陳獨秀、胡適、魯迅、周作人不斷被提及時,不該被遺忘的莫過於蔡元培。

作者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拜墓

是他提供了「北大」讓他們做為論道的舞台;是他主張學術自由,讓他們的議論得以暢所欲言。是他的兼容並包,使得北大有復辟派的辜鴻銘、新帝制派的劉師培、無政府主義的李石曾,後來成為共產黨的陳獨秀、李大釗,還有沒有文憑的梁漱溟,大夥兒齊聚一堂,真是難得。

+3

我曾到紹興筆飛弄去拜訪他的故居 ,再到五四大街的北大紅樓,只見門口一塊小小刻石寫著「李大釗、毛澤東曾在此活動過」的字樣,隻字不提校長蔡元培。

再到現在的北京大學(原是燕京大學的校址,1952年燕京因是教會學校被取消,由北大遷入。)才在未名湖畔不顯眼的角落找到蔡元培的雕像,我恭敬地獻花致敬。

1937年蔡元培避戰亂於香江,1940年憂憤孤寂而終,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成為新文化媬母長眠之所。一塊小小荒涼已久的墓石,冷然蕭索地孤立著,慣看秋月春風!

直到1977年余光中、周策縱、黃國彬等人踏遍北邙,才找到這墓石。又一年,由北大、台大同學會重修墓園,才有今日之規模。余光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想墓中的臂膀在六十年前
殷勤曾搖過一隻搖籃
那嬰孩的乳名叫做五四
那嬰孩洪亮的哭聲
鬧醒兩千年沉沉的古國
……

有人說:「以一個校長身分,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是的,即使到現在依然找不到第二個人!

1994年之後,我兩度到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去拜墓,想見他溫和而寬容的面影,是如斯的難能可貴!

1945年和平後,北大校友已來港查探蔡墓情況,49年後,大批北大畢業生在港重組旅港北大校友會,年年春秋二祭,都有到墓前拜祭悼念。香港的報章年年有報道,只是余光中等三人名氣較大,他們的詩文刊出後,很多人誤會一直沒有人打理蔡元培墓,其實從他們三人發放的照片已可見,墓碑上的紅字很清晰,也非什麼荒涼,文人慣用誇張一點的形容詞而已。
潘惠蓮在帖文下留言

(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由編輯撰寫。原題:「五四」前夕又想起蔡元培。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蔡登山,早年在年代、春暉等電影公司從事西片發行,後來製作《作家身影》系列紀錄片,榮獲金鐘獎。現為兩岸著名文史作家 ,著作及主編作品近200餘種。

蔡登山:這是1994年冬天我在法國巴黎的一家電影院門口拍攝的照片。(轉載自作者臉書)

【作者其他文章:藍白紅電影發行人蔡登山 回憶法國之旅尋巴金足迹
【作者其他文章:
蔡登山憶追蹤魯迅周作人足迹
【相關閱讀:
誰保留變革中國前後平民最真實面貌
【相關閱讀:
中國孩子穿越童年尋回國家發達前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