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上的墨妙 蘇富比專家如何鑑賞吳冠中、張大千名畫

撰文:呂一行
出版:更新:

張大千、吳冠中是中國著名當代畫家。究竟如何進深品賞他們作品的價值,達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之境界?除分析畫作的構圖和色彩,也可探究畫家創作時身處的時代和際遇;當了解其心境,自然能看透其意境。畫家創意來自生活,情緒受牽動時便有意無意把情感傾注於創作。
文、攝:呂一行

不少珍貴作品是畫家身處人生轉捩點,如移居外地、面對親朋生離死別下創作。當觸景傷情、內心情緒一經爆發,便使用多年苦練的筆墨功夫在畫紙上施展渾身解數。

從畫家生平考證風景

品鑑是欣賞畫作的基本功,作品來源須小心留意。若畫作由畫家親人或徒弟珍藏,或由著名藏家、國際級博物館珍藏,認受性和真確度自然被看高一線。1965年張大千畫了幅名為《瑞奧道中寫景》的潑墨潑彩作品,曾由他第六子張心澄收藏。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葉卓敏。(蘇富比提供)

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葉卓敏說此作在最近一、兩年才在香港首次曝光。作品畫面是公路風景,當研究張大千生平,知道他曾往來瑞士、 奧地利公路,推測此作所描繪的是阿爾卑斯山脈景象。「若你搭過火車由奧地利前往瑞士,期間會發現有段路風光豁然開朗。相信張大千當時曾途經此路,吸引他繪下這畫面。」他一生愛遊歷,瑞士是他其中一個愛畫的主題。 而考證風光時可留意當中的建築物。「畫中的房舍顯然不是中國式設計,可參考西方建築物的照片,便知道是奧地利式設計。」

最有趣的地方是此作屬傳統中國水墨作品,但所畫的卻是西方世界山水,甚至使用半抽象的西畫手法完成。「細心看畫作上半部沒任何筆法,是用潑墨方式把顏料混合後堆疊而繪成。」畫作下半部前端才發現一些筆觸,利用毛筆描繪小路等景觀。「站遠一些看,會發現畫面籠罩著一片濕墨效果,相信繪畫時正值雨後初晴,呈現霧氣瀰漫的景象。」究竟如何繪畫出這效果?原來張大千所用的畫紙較一般粗糙。「大千對不同紙質的發墨效果甚有研究,這款粗糙畫紙可畫出淡淡的霧氣效果。」

《瑞奧道中寫景》 作者:張大千;創作年份:1965 年;規格:潑墨潑彩紙本立軸(127 x 61厘米) 使用中式手法呈現瑞奧的風光。(蘇富比提供)

張大千出色之處,是在傳統中國水墨基礎上應用西畫手法和概念。此作以潑墨潑彩勾畫出大部分風光,屬於半抽象創作,屬其巔峰時的表現手法。葉卓敏說對比同期作品亦可發現不少趣味。張大千同年繪畫另一幅尺幅相同、同樣由家族收藏、畫面同樣是描繪瑞奧道的作品,但該作品所描畫的天氣完全不同。「該幅作品描繪了天色陰暗、快將下雨的畫面,風景朦朧得多﹗」

而作品的裝錶方式,亦可反映畫家對其鍾愛程度。「《瑞奧道中寫景》的景泰藍畫軸軸首從東瀛訂製,可見張十分鍾愛珍重此作!」

新居取景繪畫贈好友

除把寶貝畫作贈給寶貝兒子,大千亦喜歡把作品送給好友。著名影星盧燕的母親是京劇演員,民國初期當紅,和梅蘭芳相熟。張大千和梅蘭芳份屬好友,因緣際會之下,大千和盧燕的母親也成為朋友。後來,張大千由巴西移民至盧燕居住的美國西岸,自此兩家人關係更緊密。而畫作《翠嶺晴雲》便是大千賀盧燕喬遷之喜,專誠送給她的禮物。

盧燕(左);張大千(右)。兩人是世交,三代是好朋友。(蘇富比提供)

葉卓敏說大千於1971年繪畫此作,當時他的視力並不理想,純粹靠「我心寫我手」,主要使用潑墨潑彩技法。「他明白自己視力不好,便索性用更簡單而大膽的畫法,用潑墨潑彩構成畫面的大部分構圖。「他透過多次潑出顏料,一層一層地營造具層次、恢宏的效果。」1971年張大千在美國生活,自己當年也剛剛搬了新屋。「他繪畫《翠嶺晴雲》時,很大機會是參考自己新屋附近的風光。畫中松林佈列,房舍隱現 、一片風和日麗的美景,相信他當時心情甚佳,繪下此作送給盧燕。」而畫作題款寫上「中秋後二日」,便可推測它的完成時間。葉卓敏說此作在絹面上繪畫,透墨度、發色和紙不盡相同。「絹面效果似西方水彩,難度更高,是極罕有的例子﹗」

《翠嶺晴雲》 作者:張大千;創作年份:1971 年;規格: 潑墨潑彩絹本鏡框(86 x 138厘米) 張大千和國際著名影星盧燕與往來密切,此作是張賀對方喬遷之喜而特別創作。(蘇富比提供)

與朱德群的友情歲月

吳冠中是另一位出名的當代畫家。他和好友朱德群常進行藝術互換,把作品贈予對方,作品亦記錄了兩人深厚感情。吳在17歲時在兵營結識朱德群,受其啟發棄工投藝。 兩人情同兄弟,後來分別出國發展,在不同時期留學法國,一別30多年後才再重聚,但感情從未變改。畫作《山城重慶》便是吳親手繪給朱的作品。1989 年,吳應日本西武百貨店邀請赴巴黎寫生時,親手攜此作到當地餽贈摯友。

葉卓敏說重慶是吳冠中的「第二故鄉」,《山城重慶》描繪了一片依山而建的建築群風光。「中間有道長樓梯構成層次感,令畫面更有立體感。吳喜愛畫這種山勢線條,呈現參差錯落的效果;既有線條又有動感,畫面律動不會沉悶。」畫作特別處是中間部分以具象手法繪畫,而後景兩邊的位置卻用抽象手法。吳冠中一生寫很多文章,部分收錄於《吳冠中全集》、《風箏不斷綫》等著作中。從他的文章中會發現,他會抽取事物的部分、透過形式美去簡化畫面,這正是他走向抽象道路的方法。「畫面既有具象,又有抽象,《山城重慶》正是吳中期的過渡性作品。」

很多藝術初學者努力追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但當觀賞功力提升時,便會發現「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作品背後的吸引之處不是技術,而是畫家的繪畫時的心境,以及把作品送給物主的一份情。

【一齊回顧以擅長繪畫人性孤獨、美國畫壇大師 Edward Hopper的作品!】

+5